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球經濟治理、中國話語權、職業教育、中國經濟、公共危機管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岳云霞:習近平講話彰顯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擔當】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岳云霞撰文指出,2015年11月15日至19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次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接踵舉行。在當今全球經濟治理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平臺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演講,闡釋中國主張,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力量,彰顯作為新興大國的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責任與擔當。
本年度的G20峰會和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舉辦之際,世界經濟正處于IMF所評價的“新平庸”之中,發達經濟體復蘇乏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連續第五年放緩。在此背景下,全球經濟治理話語權與相應的責任承擔備受關注,而習近平主席代表中國所做出的陳述再度表明了這一新興大國的國際擔當:首先,中國再度明確對全球公共產品的持續提供;其次,中國明確自身的國際責任;再次,中國強調開放和透明承諾。
摘編自 光明網
【李德順:通過改革精神生產的體制機制來提升中國話語權】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認為,應該通過改革精神生產的體制機制來提升闡釋中國實踐和現實邏輯的中國話語權。當前哲學發展和現實之間存在著脫節,致使中國雖然有好故事但沒有哲學好話語,沒有很好的能對外闡釋歷史和現實的哲學話語,其原因在于當代中國的話語系統存在一定問題。中西馬都是話語資源,然而三家各立門戶,沒有形成統一的話語場,研究西方哲學的有些學者把自由主義當做旗幟,研究中國哲學的一些學者認為儒學是可以代表中國的旗幟,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者其內部也存在著分化,其中一部分人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僅僅視作意識形態,缺少科學的、學理的、理性的支撐。中國現實發展很快,哲學理論的提升和積淀卻落后于現實邏輯的發展,哲學界對重大現實問題的關注度不夠,沒有形成深層的、完整系統的哲學解釋,使得哲學思考多流于浮躁和碎片,直接導致了哲學對于許多重大現實問題是非不辨、認識混亂、無法達成共識。對此,亟需完善理論研究的體制機制問題,從制度上為基礎性理論研究、前沿性理論研究創造條件,使得理論能夠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創新,真正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理論。
摘編自 光明網
【熊丙奇:“非好學校不上”是狹隘教育觀】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我們必須意識到一點,在任何國家和地區,不管高等教育多么發達,最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總是有限的。如果只盯著最好的學校,認為只有上最好的學校才有前途,這種思維無疑是狹隘的。在未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越來越高,社會各行業各崗位,都將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接收高學歷學生,但這不是教育的貶值,而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生產力水平提升的表現。因此,適齡青少年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選擇。
從辦學的角度說,只有辦好每一所學校,才能給受教育者多元的選擇。近年來,我國不斷出臺傾斜性政策,以提高農村生進重點大學、名校的比例,這是推進教育公平的有效舉措。但是,農村學生能進名校的數量畢竟有限,更多的學生要上大學,還是要選擇二本、三本和高職院校。因此,只有讓選擇這些院校的學生同樣感到有前途,我國的高等教育才有出路,同時也能給基礎教育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使社會進一步擺脫名校情結的束縛。這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取消對職業教育的歧視性政策,并改變把學校分為三六九等的做法,給各類教育、每所學校更為平等的競爭空間。此外,還需要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讓學校能根據辦學條件,結合社會需求,靈活調整專業、課程和人才培養模式。既有綜合型的高水平大學,也有職業教育的一流院校,這是我國教育發展應該追求的良性格局。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王一鳴: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四個動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認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結構調整,無論是主動調整,或者是被動調整,都會進行,不主動調,就會被動調。所以,一方面要通過技術改造、資產重組、結構調整繼續發揮舊動力的作用,雖然我國舊動力高速擴張期已經過去,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動力轉換的關鍵在于如何發揮舊動力作用的同時,加快挖掘新動力,如何將舊動力積累的市場、資金、供應鏈等優勢轉化為新動力成長的條件。新動力來自何方呢?我認為,大概有四個方面,是培育新動力的重要領域。
動力一,按照“十三五”建議的文稿,產業要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產業發展模式要從過去以鋪攤子為主轉向上臺階為主。上臺階的核心不是擴大規模,而是提升產業價值鏈、產品附加值。動力二,增強我國的創新能力。建議稿指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把創新放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環節。中國到了通過創新來提高生產效率,幫助制造業提升價值鏈、提高附加值的新階段。動力三,塑造新需求。需求側核心就要解決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讓越來越多的人口能夠真正成為城市居民,所以“十三五”建議特別強調要提高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到2020年要解決一億人在城市里落戶。包括消費需求,住房需求,還有投資需求,建設新的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城市公用事業。動力四,“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構建全球化的生產運營體系,深度融入到全球的產業鏈、價值鏈和物流鏈當中去。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王勇:漏洞百出的公共危機問題反襯管理舉措“失效”】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王勇撰文指出,對于各級政府與行業管理者來說,對公共危機管理的認知更為重要。只有具備了基本的公共危機管理理念,才能將公共危機管理的行為落到實處。同時,這也將從另一個側面檢驗各級官員或企業管理者,是否真正地做到了“執政為民”或“一切為民眾著想”。如果沒有這樣的意識和理念,各項危機管理舉措就會形同虛設,一旦遇到特大公共危機,就會漏洞百出,難有成效。
不應有的疏忽與過失會埋下公共危機的重大隱患,而不健全的公共安全管理制度則會削減公共危機應對的成效。健全的公共危機管理制度,是有效應對公共危機的重要前提條件。尤其是在應對救援難度大、風險高、專業性強的公共危機事件時,更需要通過建立健全搜救應急響應機制,來解決危機應對中的迅速、有序、高效的問題,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過往的種種公共危機事件表明,公共危機管理的制度不能形同“虛設”,而應將每項都落到實處。面對諸多慘痛的教訓,我們必須認真反思,在徹底查明事件根源的同時,盡快健全與落實公共安全危機管理的相關制度,堅決杜絕類似悲劇的重演。
摘編自《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