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年來個人賬戶的“空賬”額以每年數千萬的速度遞增。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5》稱,個人賬戶的空賬額在2014年底超過3.5萬億元。養老金“空賬”正成為國家財政所面臨的重大風險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副研究員王橋接受光明網記者采訪時指出,養老金“空賬”的形成主要與當前我們實行的“統賬結合”制度有關,認為這種制度的形成有其歷史必然性,并強調延遲退休并不能解決“空賬”問題。以下為采訪實錄:
?
“統賬結合”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
空賬的數字每年都在增加,3.5萬億這個數字比較貼切,這也引起全社會的討論。最重要的原因是,空賬問題與我們當前實行的“統賬結合”制度有關。當初設計這個制度的本意是好的。近些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人口結構的變化,工作年齡的人口與老年人人口的比例已經不太協調。當時出臺政策時可能沒有預料到“空賬”數量加大的問題?,F在制度需要改變,改革也是迫在眉睫。
?
“統賬結合”制度有歷史必然性
?
“統賬結合”制度,包括養老保險的現收現付制和個人積累制,這種混搭型的制度在那個時代還是取到了一定作用。從我國養老保險經歷的三個階段來看,畢竟還是前進一步。從1949年到1965年,為傳統養老保障建立的階段,典型的計劃經濟時代的福利性養老;文革十年,是我國養老保險體系蛻變的時期;從1977年到現在,為第三個階段,養老制度經歷了發展、改革、深化階段。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建構國家統籌、企業補充、個人儲蓄性養老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養老金實行國家、企業、職工個人三方負擔。當時,我在北京的一化工企業工作,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是很好,所以負擔特別重,對此深有感觸。可以說,從那時起,就開始有空賬了。1993年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模式。 1997年,又是一個大的突破,統一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一規范企業和個人的繳費比例和基本養老金的計算方法。作為一個研究者,我自己經歷過從企業的體制到事業體制的大轉折,認為國家的養老負擔太重了。
?
較少的工作人員養不起較多的退休人員
?
在1990年以前,養老保險是現收現付制,當年的繳費收付用來支付當年的支出。在職工人的繳費來支付已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干活的人養退休的人”。而現狀是較少的工作人員養不起較多的退休人員,于是,經歷了現收現付制到部分積累制這樣改革的過程。部分積累制模式下,參保的人員在工作時繳納的養老保險金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支付當期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一部分用于積累個人的養老保險賬戶。這就減輕下一代的負擔,緩解老齡化的壓力。未來退休人員在工作時就積累了養老金,這比過去又前進了一步。
從現收現付制到部分積累制轉換的過程中,又出現了問題。一些退休的人員,主要集中在機關事業單位,過去就沒有個人賬戶的積累,以前都沒繳納過養老金,現在要求并軌,并軌以后形成的缺口就成養老金空賬。
另外,當前工作人員繳費的部分,一個是個人賬戶,剩余部分是社會統籌基金,而統籌基金不足以支付已退休職工的養老金。這樣形成的統籌基金的缺口,在沒有專項資金彌補的情況下,現在的辦法就是動用了在職人員個人賬戶的基金,所以就形成了空賬。
?
延遲退休不能解決“空賬”
?
我國的社保雖然實行了個人賬戶,從實際運營效果來看,整個在空賬運行著,主要原因是早期的養老保障體系的不完善造成的。如果做實的話,個人賬戶依然是有虧空,比如說,在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地區,社保資金的缺口比較大,而在沿海發達地區,每年的社保剩余有幾千萬或者上億,這些錢都積留在地方??梢哉f,現在是苦樂不均,經濟發達的地方又形成了富和尚、窮寺廟的狀況。有些人提出來要延遲退休,這解決不了養老金空賬的問題。即使延長退休年齡,我也反對“一刀切”。
?
(光明網記者 王錦寶)
往期回顧
欄目簡介
1961年,鄧拓在《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專欄陸續發表雜文,這些雜文敢于正視現實,大膽評論各種不正之風, 并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發人深省。光明網現推出《新燕山夜話》專欄,承繼《燕山夜話》的品格和精神,聚焦當前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中的熱門話題,邀請各領域、各行業的中青年知識分子,以有聲評論的方式進行深入解讀。
如果您對當今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或者在生活、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智慧和經驗,并 愿意與網友分享,歡迎將您的個人簡介及聯系方式發送至郵箱xysyh@gmw.cn,我們將及時回復您的來信。
欄目策劃:光明網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