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一些調查研究表明,我國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率已經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并呈現出低齡化、群體性等新特點。面對這一情況,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教育部門都在加大治理力度。1月以來,廣州各區教育局陸續制定了校園欺凌的預防制度,建立起應急處置預案,并公布了專項治理電話。7日,河南省教育廳等9部門聯合發出通知,在全省啟動預防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專題活動。各地政府的治理行動再次引發人們對于校園欺凌問題的關注。那么,造成校園欺凌現象日趨嚴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科學界定校園欺凌的邊界,又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應對,還校園一方凈土呢?圍繞這些問題,光明網記者采訪到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田豐,以下為采訪實錄。
寄宿制學校成校園欺凌重災區,折射家庭教育缺失
以往校園欺凌的事例很多,我們兒時或都經歷過同學間相互欺負的現象。但為什么在現今社會當中被突然放大,受到廣泛的關注呢?我認為有以下因素:
第一,社會的變遷。最近大家所關注的是中關村二小事件,但實際上,目前校園欺凌多發生在寄宿制學校。這種類型的學校在以前并不多。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往往是一群孩子欺負一個孩子,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無論從欺凌的方式,還是最終造成的傷害來看,情況也是最嚴重的。事件背后,有很多需要著手解決的問題。
第二,教育改革的問題。以往,中國的教育是以家庭教育為主。而現代社會,普遍的發展潮流是由學校教育發揮主導作用。家庭教育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但實際上在人社會化的過程中,家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家庭、學校、社會是社會化的三個最主要的途徑,由于社會因素對于孩子離得還比較遠,所以在孩子成長前期,或者說社會化的前期,主體還是家庭和學校,在這兩者之間就存在一個分工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內容是傳授知識和專業技能,反而對人的道德品質、做人做事的基本規則相對是比較忽視的。這樣就導致了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工就不同:學校教育側重于專業的、技術的、知識性的傳授。那么,家庭教育就要相應調節,要更多地倡導做人做事的規則和道理。在寄宿制的學校當中,很多學生存在家庭教育缺失,這并非是由于家庭無法承擔對孩子進行做人做事規則的教育,而是很多孩子因為父母的離開,比如外出打工、離婚等各種原因,無法接受來自父母的教導,從而導致家庭教育本身的功能沒有發揮出來,成為單一的學校教育。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有一部分的社會化沒有完成,我認為這是看待當前校園欺凌現狀的一個時代大背景。
家長需端正價值觀,不可過多干預孩子社會化過程
家長的價值觀也是造成校園欺凌問題的另一個影響因素。社會中,經常有一種家長觀點認為:自家的孩子能夠欺負別人,別人家的孩子不能欺負自家的。這就導致了家長過度地強調被欺凌的結果。實際上大家都知道,人生成長的過程中,不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人際關系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沒有任何矛盾。有些學生在上大學后與宿舍同伴的關系處不好,其實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家長的原因造成的。因此,部分家長的思想觀念也應相應做出調整,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和別人進行交流的能力,不要輕易地去介入孩子的生活。因為家長對孩子生活的干預,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阻礙了孩子獨立成長并社會化的過程。
科學界定校園欺凌的邊界,要正確區分“罪與罰”的關系
我們要回到一個原點的問題:校園欺凌的邊界在哪?哪些同學間的矛盾是應由孩子自己來解決的,哪些是應該由學校、家長、社會,乃至用法律來解決的,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關于這個邊界的規定。這是整個教育過程中規則的缺失,同樣也是社會規則的缺失。在沒有相關規定的情況下,學校、家長、社會對事件的看法會有很大的分歧。那么,就應當對校園欺凌這一概念進行一定的界定和規范。
我想強調,在建立這種規范時,一定要區分“罪與罰”的關系。很多時候,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由于不懂事會犯錯誤。其實每一個人都會犯錯誤,在孩子年齡很小的時候,一旦我們把這種本可以用簡單的懲戒措施來解決的問題,上升到犯罪的程度,就會起到反作用。它會導致孩子終身都無法擺脫這種負面影響,甚至耽誤一個乃至一批孩子的終生。所以,在法律規范與學校制定校園欺凌的判定規則之間,一定要有很好的勾連。要廣泛征求大眾的意見,不能只尊重社會精英群體的意見,還要更多地考慮普通百姓家庭的看法。
媒體報道和傳播應把握尺度,避免負面案例引發效仿
過去校園里發生的學生打架斗毆事件,在網絡間傳播的概率很小,產生的社會效應很窄。可是,現在你會發現,當一個小的類似事件出現,很快會被互聯網轉載。比如,在中關村事件的傳播過程中,很明顯可以看出經媒體放大之后,對當事人造成了很嚴重的傷害。而且事件本身是可以在學校內部解決的,當把它放大到整個社會當中后,反而就很難在校園內解決。
當然,輿論放大效應的背后其實也有好的一面,就是讓大家對此類事件更重視了,讓更多人懂得如何保護兒童權益,使其有一個更加快樂、健康的童年。但另一方面,應警惕產生負相的效仿作用,那就是有一些孩子可能會故意去效仿媒體報道中的欺凌方式,來欺負身邊的其他孩子。他們會把這種本不會選擇的手段,錯誤地視作一種“別人做了,我也來做”的手段。
因此,在新聞媒體傳播過程中自當注意把握尺度和界限,不能把這些負面案例過多詳盡地報道和傳播。一旦這種案例被少年兒童視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時,效仿的可能性就會更大,就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光明網記者 趙宇采訪整理)
往期回顧
欄目簡介
1961年,鄧拓在《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專欄陸續發表雜文,這些雜文敢于正視現實,大膽評論各種不正之風, 并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發人深省。光明網現推出《新燕山夜話》專欄,承繼《燕山夜話》的品格和精神,聚焦當前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中的熱門話題,邀請各領域、各行業的中青年知識分子,以有聲評論的方式進行深入解讀。
如果您對當今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或者在生活、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智慧和經驗,并 愿意與網友分享,歡迎將您的個人簡介及聯系方式發送至郵箱xysyh@gmw.cn,我們將及時回復您的來信。
欄目策劃:光明網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