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上曝光多位演員片酬,某些大牌明星一部影視劇片酬近億。部分人氣明星參與綜藝節目價格也高達上千萬,“天價片酬”再度成為輿論熱點。長期以來,影視明星片酬問題總是隨著影視作品進入大眾視線,片酬越來越高,而影視作品質量卻難以保障,觀眾頻頻吐槽“雷劇”的情況尚未改變。有觀點擔憂,天價片酬會使影視業陷入“片酬高—制作成本縮水—作品質量下降—難推出新演員—倚重少數明星—片酬再度增加”的惡循環之中。
那么,造成天價片酬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它到底會給影視業帶來哪些影響?又該如何進行有效治理呢?圍繞這些問題,光明網記者采訪到資深影視制作人郭志凱,以下為采訪實錄。?
?
影視行業供需矛盾凸顯,助長天價片酬出現
?
天價片酬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最主要的原因是日益凸顯的市場供需矛盾。隨著我國影視行業的迅速發展,對演員的需求量增大,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演員數量卻有限,因此產生了供不應求的現象,片酬自然也會隨之增高。再加上演員檔期有限,進一步催動天價片酬的出現。
舉例來說,以前我國的電影、電視劇制作數量較少,有影響力的一線演員有充足的時間去拍攝,工作量在演員能接受的范圍內,壓力較小,因此片酬能夠保持在適當的水平,不會過高。但是現在影視劇數量呈井噴式增長,而一線演員的數量并沒有增加,有限的演員要參演多部影視劇,不僅壓縮其拍攝時間,且檔期也難以排開,分配難度加大。如當下熱門的黃渤、孫紅雷、彭于晏等一線明星,他們未來幾年內的檔期很可能已經排滿,在競爭激烈的影視業市場中,制片方很難拿到他們之后的檔期。在這樣的背景下,有需求的制片方若有新劇本指定某個明星主演,而該明星檔期已滿,那么片酬肯定水漲船高,極有可能翻倍增長。此外,還存在另一種情況,明星因檔期等種種原因不愿參與演出,試圖以高價片酬推脫,但制片方卻沒有拒絕,也會助長片酬的增高。
此外,以前國內影視業片酬的計算方式一般是以集數為單位來算,而現在片酬的計算方式則改為按拍攝天數算,這也是造成片酬大幅增長的原因之一。?
?
“快餐影視”模式過度追求明星效應,質量下降精品匱乏
?
影視劇的質量不僅僅體現在票房和收視率上,而是由劇本及演員等眾多因素決定,必須精益求精。但是現在的電影、電視劇多數已成為快消品,更新速度加快。這種“快餐影視”最主要的需求有二:一是要有好的導演,二是優秀的演員和營銷團隊。相對來說,最終成品質量反而被忽視。大咖明星和時下眾多熱門“小鮮肉”擁有眾多粉絲,利于影視劇的宣傳,對票房、收視率有一定的保障。導演和制片方往往過于看中明星效應,通過提高片酬等手段請來檔期已滿的演員,從而縮短拍攝周期,導致演員無法專心投入表演之中,導演也不再對鏡頭及演員表演提出高要求,影視作品質量自然會下降。
“雷劇”“爛片”的產生不僅僅是天價片酬造成的,制片方過于追求票房成績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例如導演選用“小鮮肉”等新生代演員,乃至體育明星等其它領域非專業人士參加演出,雖然能憑借他們的影響力吸引粉絲觀影,但由于演技方面還很欠缺,就會影響整個片子的質量。再加上一直以來未能解決的劇本、音樂等原創能力不足的問題,導致了國內影視精品十分匱乏。伴隨著觀眾審美情趣的提升,上述問題如不能盡快解決,必然會對這一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帶來危害。目前,中國影視業最需要的是從業者踏踏實實靜下心來,去深思熟慮、冷靜思考未來的路在哪里。
?
天價片酬是市場問題,還需通過市場來調節
?
天價片酬實際上很難界定,其根本是在市場影響下發展出現的。例如王菲演唱會門票價格高達幾萬元,盡管價格昂貴引起爭議,但有粉絲為其買單。嚴格來說,天價片酬只是相對于其它行業而言,對此還是要理性看待,不能脫離行業只看價格,而看不到演員背后的價值。因此,我認為要遏制天價片酬,真正起作用的仍是市場。應遵循市場規律,將天價片酬的問題交給市場自己來調節。
當前有很多觀眾、網民乃至媒體緊盯明星片酬,反映出影視作品內容吸引力不足的問題。而一部真正優秀的影視作品會將觀眾的目光轉移到影片本身,讓觀眾不再過多關注片酬高低。所以影視業的從業者應該用自己的態度和良心,去努力做優質的影片,為觀眾奉獻更多優秀的作品,才能為影視業持續發展培育出更健康、更寬廣的市場空間。
(光明網記者孫云清 采訪整理)
往期回顧
欄目簡介
1961年,鄧拓在《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專欄陸續發表雜文,這些雜文敢于正視現實,大膽評論各種不正之風, 并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發人深省。光明網現推出《新燕山夜話》專欄,承繼《燕山夜話》的品格和精神,聚焦當前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中的熱門話題,邀請各領域、各行業的中青年知識分子,以有聲評論的方式進行深入解讀。
如果您對當今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或者在生活、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智慧和經驗,并 愿意與網友分享,歡迎將您的個人簡介及聯系方式發送至郵箱xysyh@gmw.cn,我們將及時回復您的來信。
欄目策劃:光明網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