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產業促進法》對我國文化產業具有破冰意義 3月1日,一直備受關注的《電影產業促進法》終于正式實施了。這部被看作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破冰”之法的法律,經過十多年的修訂討論,總算要履行它的歷史使命了。這部法律可以說涵蓋了電影從創作之初到上映之后的每一個環節,也與上至創作者,下至觀眾都息息相關。
那么,《電影產業促進》到底為中國的電影行業帶來了哪些改變?光明網記者采訪到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電影所副教授李春,以下為采訪實錄。
?
立法具有標志性意義,更甚于實際作用
?
《電影產業促進法》標志著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法治化管理時代。作為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法律,自業界不斷發出呼吁到推出征求意見稿再到正式頒布,《電影產業促進法》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但隨著社會進步、法治觀念的提升,中國電影產業在不斷向前發展中,邁出了從未有過的高度。但這也意味著,對于中國電影產業來說,想要進一步推進,亟需一個法制化背景。而《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實施,彌補了電影產業在法治上的空缺,具有極大的標志性意義。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補充、完善的地方。
?
加大農村電影放映扶持力度,增加電影公共事業比重此次
?
《電影產業促進》中,國家加大了對農村電影放映的扶持力度,由政府出資建立完善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服務網絡,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農村電影放映,不斷改善農村地區觀看電影條件,統籌保障農村地區群眾觀看電影需求。同時,國家鼓勵電影院以及從事電影流動放映活動的企業、個人采取票價優惠、建設不同條件的放映廳、設立社區放映點等多種措施,為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城鎮低收入居民以及進城務工人員等觀看電影提供便利。
這是從立法的角度,肯定了電影在社會文化傳播、社會教育中的功能,均衡了經濟發展中,不同地區的精神文化傳播,也豐富了落后地區人民的精神生活,促進了社會公平。
但需要注意的是,怎么樣把電影的公益性落到實處,如何保障公益電影的傳播力度?這既需要社會管理方面起作用,也需要觀眾與之達成共識。
?
規定國產片放映時長,有利于增強國產電影多樣性本次
?
《電影產業促進法》中提到,國產片的放映時長不得低于年放映電影時長總和的三分之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去年進口片場次3321萬場,總票房191億元,而國產片場次4158萬場,總票房265億元。也就是說,國產片以55.5%排片拿下了57.9%票房,這其實跟大家印象中是有區別的。
當前,中國電影市場仍然處于粗放式的管理狀態中,唯市場論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許多不知名但有一定觀賞價值的影片,和有觀影需求的觀眾之間,無法形成匹配。但如果將國產片時長設置一個三分之二的下限,就會讓不同種類的國產電影進入到市場中,滿足不同觀眾的觀影需求,增加國產電影的多樣性。但如何均衡、搭配國產片與進口片,是否需要進行季節性調整甚至年度性調整,都需要后續的細則進行補充和跟進。
?
電影分級制是大勢所趨,但并非一步到位本次
?
《電影產業促進法》并沒有對電影分級做出明確規定,但其中提到“攝制電影的法人、其他組織應當將取得的電影公映許可證標識置于電影的片頭處;電影放映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等觀眾身體或者心理不適的,應當予以提示。”這實際上已經對電影分級有了一個模糊的概念。電影行業的從業者多年來一直在為此呼吁,但根據以往的經驗,分級制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就算有了分級制,對于電影創作或是未成年人保護,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解決所有問題。目前,我國電影產業生態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無論是家長教育的缺失還是個人欣賞水平,大家對于如何有效使用分級制、如何保護未成年人,都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在此情況下,暫緩電影分級制的推出,也是一個權宜之計。
在電影創作方面,一些藝術性影片本身具有突破性。因此,無論是在題材上、內容上還是呈現的方式上,都會受到分級制的限制。在此情況下,創作者、管理者、社會成員分別站在什么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尤為重要。因此,暫緩分級制,并非不是好事。我們實際上可以通過分布試點的方法,逐漸找到一條更切合中國國情的方法。
(光明網記者羅旭晨 采訪整理)?
往期回顧
欄目簡介
1961年,鄧拓在《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專欄陸續發表雜文,這些雜文敢于正視現實,大膽評論各種不正之風, 并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發人深省。光明網現推出《新燕山夜話》專欄,承繼《燕山夜話》的品格和精神,聚焦當前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中的熱門話題,邀請各領域、各行業的中青年知識分子,以有聲評論的方式進行深入解讀。
如果您對當今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或者在生活、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智慧和經驗,并 愿意與網友分享,歡迎將您的個人簡介及聯系方式發送至郵箱xysyh@gmw.cn,我們將及時回復您的來信。
欄目策劃:光明網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