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率破2、豆瓣評分8.8、微博熱搜高居不下……近期,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備受追捧,成為熒屏上、網絡上的爆款節目。這部被稱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劇”不僅贏得了口碑“豐收”,也讓一眾實力派演員成為“網紅”。然而,在一片叫好聲中,也有人指出,依靠陳舊的人治體系來進行的反腐斗爭是過時的,將此種媚俗的方式灌輸給觀眾是對教育的一種沖擊。那么,《人民的名義》為何如此之火?以清官思維構建中國政治文明真的過時了嗎?影視劇的發展還應重視哪些因素?對此,光明網記者采訪到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以下為采訪實錄。
?
《人民的名義》應時代之需,具有強烈的現實感與當下性。
?
自2004年以來,鑒于一些作品的創作水準和不良傾向,反腐劇被廣電總局要求退出電視劇黃金檔。這讓很多以制作反腐劇為主要創作類型的影視機構難以回收成本,導致此類型電視劇在近十幾年中淡出了觀眾視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到新的高度。作為現實題材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恰逢其時,其反腐尺度較上世紀90年代的《蒼天在上》,以及本世紀初的《忠誠》等同類型題材的電視劇要大,這也是文藝創作對社會現實的積極回應與如實表達。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缺乏真實感、社會感的作品,例如一些歷史傳奇劇、古偶劇、都市情感劇,以及以“小鮮肉”為主要演員陣容、弱演技的玄幻劇等等,造成了電視劇類型上的審美疲勞。反腐劇《人民的名義》的出現猶如一股清風,讓新鮮感撲面而來。其厚重陽剛的風格,表達了黨和國家凈化政治生態、鏟除貪腐的決心,提振了世道人心。同時,它也具備了其他類型電視劇,如:古裝偶像劇、玄幻劇等所無法具有的現實感和當下性。
?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揭示當下政治生態官場眾生相,是對長久以來電視劇“雙輕失重”現象的糾偏。
?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的電視劇在表現內容上存在“雙輕失重”的現象,即“歷史重、現實輕,私人重、公共輕”。“歷史重、現實輕”指歷史題材劇尤其是傳奇古偶劇多,表現當代現實題材的電視劇較少。“私人重、公共輕”是指都市情感劇較多,但表現社會生活公共領域的電視劇較少。從各國的創作經驗和觀眾接受程度來看,藝術創作的主流需要對接現實、反映社會問題。在這方面,美國的律政劇、犯罪劇,韓國的電影都是很好的例證,它們直面現實、積極反應社會現象,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是文化軟實力的彰顯。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正是應時代之需,開掘出了一部現實反腐力作。作品中既有理想、有激情的反貪局局長侯亮平,敢想敢干搞改革的李達康書記,以及永葆革命本色、心系群眾的老革命家陳巖石;也有趨炎附勢、權色交易的公安廳長祁同偉,出賣群眾利益的市委副書記、潛逃犯丁義珍,寵溺縱容家屬為非作歹的副國級領導趙立春……都對當下政治生態官場眾生相作出了真切揭示,呈現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也是對長久以來“雙輕失重”現象的糾偏。
?
老中青戲骨演技高超片酬低,有利于影視產業良性發展。
?
從劇情設計來看,這部劇的藝術概括和提煉水準還是比較高的,多線索敘事、人物形象塑造不臉譜化、有著大量的生活細節支撐,令作品真實可信。另外,演員們也都表現出很高的職業精神,表演水平齊整,老中青戲骨都很出彩。對當下電視劇產業演員片酬過高、影響破壞產業良性發展的問題是一個極大的糾正,具有示范意義和標桿作用。
?
人的自律是實現制度監督的基礎,永遠都不過時。
?
電視劇播出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大家各抒己見,議論紛紛。有些觀點認為,這部劇更多聚焦于腐敗與反腐敗之間的較量,而非建設一個透明公平的制度。實際上,關于人治和法治的探討由來已久,是依靠制度建設?還是依賴清官?對此,我認為在藝術作品中,即便是表現制度建設也要通過表現人物、人物關系和人物命運這些形象的表現來實現。藝術思維是強大的,不能靠說教式僅僅表現單方面的意愿。中國當下仍然需要提倡為官清廉,呼喚清官,人的自律是實現制度監督的基礎,永遠都不過時。制度現代化要與人自身的思想建設、人格修養同步進行。很多時候并不是無法可依、制度缺失,而是有法不依,缺乏現代職業精神、職業倫理和責任意識。所以,改造國民劣根性和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里”并行不悖,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
藝術創作應加強大眾藝術的感染力,將人物“立起來”。
?
近些年,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出現了一些口碑頗佳的電視劇作品,例如《湄公河行動》、《智取威虎山》、《追兇者也》等。但也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表現為內容較虛幻,風格上出現泛偶像化、輕喜劇化等弊端,令人擔憂。以主旋律電視劇為例,其題材類型也是多種多樣。從歷史與現實兩個維度來看,革命歷史題材創作需要加強歷史質感,追求歷史真實與藝術創作的相互統一;現實題材影視劇需要加強生活實感,接地氣,回應現實問題,揭示社會現象。在創作自由和空間上,不能因禁忌太多而將手腳束縛住。而在創作手法上也應該多姿多態,加強大眾藝術的感染力,不要硬性拔高,要將人物“立起來”。此外,融媒體時代更要尊重媒介傳播規律,加強媒介營銷、與受眾的互動意識,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正能量作品受到更多大眾認可,我們期待在未來產業的發展中解決這些問題。
?
(光明網記者趙偉露 采訪整理)
往期回顧
欄目簡介
1961年,鄧拓在《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專欄陸續發表雜文,這些雜文敢于正視現實,大膽評論各種不正之風, 并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發人深省。光明網現推出《新燕山夜話》專欄,承繼《燕山夜話》的品格和精神,聚焦當前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中的熱門話題,邀請各領域、各行業的中青年知識分子,以有聲評論的方式進行深入解讀。
如果您對當今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或者在生活、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智慧和經驗,并 愿意與網友分享,歡迎將您的個人簡介及聯系方式發送至郵箱xysyh@gmw.cn,我們將及時回復您的來信。
欄目策劃:光明網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