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文藝思想,源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熔鑄于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繼承發展毛澤東文藝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植根于繁榮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偉大實踐。3月2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再次指出,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基于此,文藝工作者應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如何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注入新活力?本期訪談特邀天津外國語大學教授周和軍,就習近平文藝思想,與讀者分享精彩觀點。
“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3月2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催人奮進。
在4700余字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了一以貫之的“以人民為中心”,共提及“中國人民”36次,并強調“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核心價值取向,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體現,更是形成習近平文藝思想的重要依據之一。
習近平文藝思想源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植根于繁榮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偉大實踐。面對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中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發展的新現實、新要求,聆聽人民心聲,回答時代之問,推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增添了豐富的時代內涵,成功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新境界。
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創作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偉大文藝作品,傳承了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進入新時代,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要堅持“兩個基本點”: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宗旨,有三個基本內涵:堅定“文藝為了誰”這一文藝工作的根本立場、堅持“文藝要寫誰”這一文藝創作的根本導向、明確 “文藝由誰評判”這一文藝批評的檢驗標準。為了人民、源自人民、相信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最根本的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一根本宗旨,可以解決文藝工作“為了誰”、“表現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二是繼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因此我們要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三個原則”:堅持不忘本來、古為今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推陳出新,辯證取舍,揚棄中華傳統文化消極因子;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好中國精神,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促進人類各種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鑒,從而展現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構建中國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采訪整理)
?
往期回顧
欄目簡介
1961年,鄧拓在《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專欄陸續發表雜文,這些雜文敢于正視現實,大膽評論各種不正之風, 并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發人深省。光明網現推出《新燕山夜話》專欄,承繼《燕山夜話》的品格和精神,聚焦當前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中的熱門話題,邀請各領域、各行業的中青年知識分子,以有聲評論的方式進行深入解讀。
如果您對當今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或者在生活、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智慧和經驗,并 愿意與網友分享,歡迎將您的個人簡介及聯系方式發送至郵箱xysyh@gmw.cn,我們將及時回復您的來信。
欄目策劃:光明網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