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質量區域創新體系、國際傳播、數字中國、新消費、數字黨建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周麟、葉振宇:多措并舉加快構建高質量區域創新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周麟、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葉振宇指出,近年來,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的區域創新整體水平顯著提升,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未來應著重從如下幾個方面發力,加快推進高質量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一是統籌區域之間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置于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的核心要位,塑造一批在不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具備原始創新能力的戰略支點。二是提升區域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通水平。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為先導,在城市群、都市圈層面構建“基礎研究—技術研發—中試生產—產業化”的產業鏈創新鏈共生發展生態;加快推進產業優勢地區,建設更具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園區、創新型產業集群等創新載體。三是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各地區應高度重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加快部署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具備鮮明本地化特色的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體系。四是搭建區域創新的智能化全景治理框架。探索建設區域創新智能信息大模型,有效歸集人才、專利、產品、技術、企業等各級各類創新資源要素數據;利用大模型建立量質并重的區域創新評價指標體系。五是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全面提升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全球創新樞紐作用,探索布局更多以“我”為主的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工程;深入實施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探索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爍:拓展國際傳播渠道和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國語大學基地研究員王爍認為,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作出的戰略部署,拓展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方式,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聲音更加響亮。一方面,發揮民間傳播作用。要深化中外民間交流,通過國際會議、經貿往來、互訪游學等多種途徑,用好送上門來的麥克風,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堅持內外聯動、專兼協作,引導企業商會、智庫團體等力量參與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另一方面,注重中外融通。用好各方面資源和力量開展國際傳播,用多種渠道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充分調動在華外籍人士的積極性,做好外國居民在華生活資訊服務,歡迎他們沉浸式體驗新時代的中國,感悟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同時,用好數字化傳播方式。要注重以數字化傳播對接海外青年,用他們熟悉的話語和喜聞樂見的形式樣態,闡述中國的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等。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益民:多方面持續發力,加快推進數字中國建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電子政務研究中心主任王益民表示,總的來看,數字中國建設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我們要審時度勢、精心謀劃,在加強統籌協調、推進協同創新、營造良好生態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在加強統籌協調方面,在黨的全面領導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等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組建國家數據局,健全各級數據統籌管理機構;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考核評價制度、獎懲激勵制度。在推進協同創新方面,促進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多方合作和交流,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效率;促進數據高效流通和合理利用,進一步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競爭力。在營造良好生態方面,建立健全與數字化發展相適應的法規制度體系,加快制定修訂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產業交叉融合發展等應用標準,構建科學、高效、有序的管網治網格局。在維護網絡安全方面,加強數字技術創新,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建立健全網絡安全的法治保障體系,強化數據分類分級保護、數據安全審查、數據出境管理等制度措施;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和培訓,提高公民和企業的網絡安全意識和技能。在實現合作共贏方面,積極參與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多邊框架下的數字領域合作平臺;高質量共建“數字絲綢之路”,積極發展“絲路電商”;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摘編自《經濟日報》
【毛中根、龍燕妮:多點發力促進新消費提質升級】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教授毛中根、助理研究員龍燕妮指出,新消費是指由數字技術驅動,滿足人們信息化、智能化、多維融合等服務需要的行為過程,有利于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穩定和擴大就業、實現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需多點發力促進新消費提質升級。在提高新消費能力層面,提高低收入群體新消費可及性,完善各類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機制,擴大居民收入來源和收入渠道;依托學校教育、社區普及、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全面普及基本互聯網操作技能。在培育新消費業態層面,強化企業在引領創新方面的主體性作用,發揮科研院所的重要支撐作用,強化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之間的銜接;持續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形成以產業升級引領消費升級、以消費升級推動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在優化新消費環境層面,推動跨部門協作監管,暢通消費者投訴、維權渠道,實現商家自覺、平臺監管、政府保障的多重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下沉和均等化,加大農村和偏遠地區基礎設施投入,推動體驗式、互動式的新消費場景營造向三四線城市和縣城市場下沉。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萬天宇:協同發力推進數字黨建,提高黨建工作質量】
江蘇開放大學萬天宇表示,在新一輪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數字黨建理應成為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應有之義和必然選擇。當前,數字黨建可從要素整合、功能迭代、治理優化三個方面協同發力,快速配置黨建資源,提高黨建工作質量。在要素整合層面,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構建“收集—分析—反饋”閉環管理體系,對黨員干部進行多方位、多維度的目標監督、精準畫像;在圖表、動漫、音視頻展現的基礎上,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MR)等數字多媒體技術復制還原和情景再現。在功能迭代層面,織密“需求、資源、活動”網絡,搭建“1平臺、N應用、多終端”的數字化黨建管理平臺;整合5G、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新型互聯網應用,實現多人遠程同空間開展黨組會議、黨史學習、黨員交互、紅色體驗等活動,構建交互式、情景式、沉浸式、有溫度的黨建體驗新模式。在治理優化層面,將數字黨建平臺與數字政務平臺有效銜接,整合黨委、政府、基層多元主體資源,以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提升智慧黨務、智慧政務、智慧社會互動質效;以“智”促“治”,以系統理念搭建高效政務平臺,推動“一網通辦”“接訴即辦”向集約化、體系化、精細化方向轉型升級。
摘編自《新華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