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孫毅(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消費是最終需求,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對經濟具有持久拉動力,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具體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進一步強調了消費復蘇對于中國經濟持續恢復的重要作用。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 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先后出臺,以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加快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
隨著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新的消費模式和場景不斷拓展、規模不斷擴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11.5萬億元,其中網上零售額3.29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28.6%,已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在拓展新型消費方面,提出要“壯大數字消費”。隨著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不斷深度融合,數字技術驅動的新消費規模將會持續擴大,為我國恢復和擴大消費、促進消費擴容提質提供重要支撐。
一、新業態激發新需求,促進高質量消費
一是電子商務交易形式不斷擴展,塑造消費新態勢。一方面,傳統電商平臺線上銷售依然保持較大規模。同時,直播電商持續蓬勃發展,逐步成為主流電子商務營銷模式,用戶滲透率不斷提升。2022年,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8.45億,直播電商用戶規模為5.15億,市場規模達到3.5萬億元,這種實時互動的模式提高了用戶消費體驗,吸引了更多的消費者參與其中,形成了龐大的消費規模,已成為重要的消費力量。
二是技術與經濟社會融合程度不斷加深,鞏固擴大傳統消費。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應用進一步推廣,不斷形成新興消費熱點。據測算,在5G、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進步的驅動下,“十四五”期間,VR/AR、元宇宙等新消費形式和可穿戴設備等新型智能終端有望帶動約8萬億新增消費。“云上觀展”“在線劇場”等消費模式逐漸成為消費者追捧的新體驗,加速釋放人民群眾高品質精神文化需求;超高清視頻向大眾生活拓展,4K/8K等高品質視頻內容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助力消費者開啟視聽新體驗;網約車、在線教育等線上線下融合消費規模進一步拓展,不斷激發傳統領域的消費活力。數字技術重構了傳統消費場景,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三是數字服務領域創新活躍,民生型、普惠型消費模式不斷涌現。互聯網醫療企業積極開展在數字醫療、醫療器械、健康科技等領域的投資,持續拓展經營范圍,逐步破解“看病難”“看病貴”重點醫院“一號難求”等難題,促進醫療服務提質增效。直播電商產品逐漸向助農扶貧、公益捐款等方向延伸,用戶通過直播電商渠道購買助農產品以及通過直播了解、參與公益捐贈的意愿不斷增強。更加包容、普惠的消費方式為推進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作出了新的貢獻。
四是新消費創造了新就業崗位,提升了消費能力。數字消費催生出更多的就業崗位,有助于擴展消費者收入來源、提高消費者消費能力。據統計,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數已超過2億,新消費驅動的靈活就業模式在就業和提升居民收入方面發揮著的重要作用,能夠有效擴大居民消費能力、釋放消費需求。
二、打通數字消費堵點,促進消費擴容提質
數字消費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部分問題。一是數字消費的“硬科技”含量不足,數字化基礎設施尚不完善;二是企業數字化水平存在差異,中小企業數字化基礎薄弱;三是市場監管有待進一步優化,不公平格式條款、虛假宣傳、數據濫用、消費糾紛等問題仍然存在;四是面向新就業形態的收入分配體制尚未建立,新就業形態從業者權益保護體系尚待進一步完善。為進一步發揮數字消費在恢復和擴大消費方面的重要作用,需進一步打通數字消費的堵點,促進消費擴容增質。
加快推進數字消費的基礎創新,夯實數字消費的“底座”。要充分認識到新興的產品和服務所引領的新一輪數字消費趨勢,加大智能終端、通用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基礎研發力度,加強芯片、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互補性技術的技術投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夯實數字消費的技術“底座”。
推進數字消費基礎設施的普惠化、均等化發展,防止出現新的“數字鴻溝”。加快5G、移動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設施共建共享;加大針對落后地區、特定群體的數字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發揮示范和引導作用以撬動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通過設立財稅優惠政策,鼓勵數字消費類企業到落后區域開展業務;鼓勵企業推廣面向低收入人群、老年人、少數民族等特定群體的終端及服務系統開發;通過數字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彌合“數字鴻溝”、實現普惠發展。
聚焦關鍵消費場景推廣技術應用,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無人車、服務機器人等示范及創新應用平臺建設,加大智慧餐飲、智慧出行、智慧商圈建設投入;進一步融合數字消費基礎設施與社會治理,打造“一刻鐘生活服務圈”,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發揮平臺或核心企業創新引領作用,建立頭部企業與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伙伴關系;提供專項資金用于中小微企業的數字化改造,幫助中小企業更好地適應數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不斷優化數字消費市場環境,完善數字消費監管與治理。尊重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規律,以包容審慎、客觀科學的態度制定產業政策;完善協同監管體系,加強與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形成監管合力;加強監管部門能力建設,不斷提升監管的技術能力、優化監管隊伍的人才結構;暢通消費者投訴渠道,及時掌握消費者反映強烈的違法違規事項,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置力度;指導龍頭企業率先垂范,帶頭執行互聯網行業管理規范,打造政府主導、多元參與、行業自律的監管生態,實現數字消費健康有序發展。
完善數字消費人才市場建設,建立健全與新就業形態相適應的勞動服務與保障體系。加強對數字消費驅動的新崗位、新就業形式的跟蹤與監測;積極針對新型就業崗位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政策咨詢等基本公共服務;完善新型就業服務機構設置,建立健全靈活就業、零工市場等專業化服務機構;建立健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機制和勞動、醫療保險體系;通過建立健全新型勞動服務與勞動保障體系,為數字消費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本。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數字經濟與包容性增長:基于大數據的分析與實證”(項目批準號:720731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