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千萬工程”、服務品牌建設、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蔡小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具有深遠價值意義】
廣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特約研究員蔡小菊指出,中國共產黨順應人民需求和時代發展提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一戰略性遠景目標,對實現人民幸福、夯實黨的執政根基、推動國家和民族發展乃至人類文明進步具有深遠意義。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扎實推進體現了我們黨對人民至上價值理念和美好生活內涵及需求的認知達到了新高度,必將有利于進一步健全文化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幸福感,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訴求。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以人的全面和全方位發展為價值取向,將“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并重”作為根本要求,中國共產黨推進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進一步表達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意蘊和精神境界,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提升中國式現代化的道義感召力。同時,中國共產黨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增加優秀文化資源供給,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必然能升華人民的道德品質和境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凝聚人民的奮斗意志,激發人民的開拓與創造熱情,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更強大的思想保證和更深厚的文化滋養。此外,中國共產黨提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標,基于人民群眾的高質量精神需求不斷挖掘中華文明優秀元素,同時基于時代發展不斷創造新文化,以更加自信、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向世界傳遞中國價值、中國精神和中國智慧。
摘編自《光明日報》
【唐玉:總結“千萬工程”有益經驗,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唐玉認為,在“千萬工程”實施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基層治理典型,在鄉村治理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總結好運用好這些經驗,對于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把堅持黨的領導、強化黨建引領擺在首位。“千萬工程”在實施過程中,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強化黨建引領,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基層、做實基層,有利于充分整合各類資源、有效激發各方力量,將各項工作落地落實,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千萬工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重視人民的訴求和利益,把群眾滿意度作為工作成效的最高評判標準,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把“政府想做的”和“農民想做的”結合起來,推動鄉村治理機制更加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三是有效運用多種治理手段。在實施“千萬工程”的過程中,浙江許多地方出臺鄉村治理工作規范、村民說事監督規范、村民誠信指數評價規范等形式多樣的規范,建設“百姓議事會”“鄉賢參事會”“道德評議團”“百事服務團”等基層治理載體,形成“幸福積分制”“垃圾分類積分制”等激勵機制,推動鄉村治理內涵不斷深化、外延不斷擴展、成果不斷積累。
摘編自《人民日報》
【夏杰長、劉奕:服務品牌建設助力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夏杰長、劉奕表示,服務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關鍵領域,服務品牌建設能夠較好促進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建設和培育服務品牌,加快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服務業全球競爭力。其一,良好的品牌聲譽有助于提升客戶忠誠度,增加企業獲得服務溢價的能力。品牌將服務同企業緊密地聯系起來,一方面,能在偏好一致的消費者中產生更高的支付意愿,創造市場進入壁壘;另一方面,品牌還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消費者的良好服務體驗會激勵其繼續體驗企業的新服務。其二,品牌可以幫助企業跨越地理邊界,創造更大的規模經濟收益。優質的品牌幫助成功的服務模式在全球范圍內低成本復制,通過規模經濟帶來更高的利潤率。依托全球消費者認可的服務品牌,企業更容易拓展到更廣的地理區域。其三,品牌為企業提供基于質量和聲譽的競爭優勢,有利于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為維持品牌聲譽、不斷提升消費者的品牌體驗,服務業企業必須更加重視以技術和質量為目標、以消費者為導向,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以滿足社會需求,這與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高度一致。其四,品牌有助于企業的創新投資,對企業的增長潛力具有重要影響。消費者面對新服務時難以事前判斷出服務質量,而品牌作為一個可靠的信號,可以降低使用新服務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更好促進新服務的傳播和推廣,有助于企業盡快收回對創新的投資,并進一步激勵企業繼續投資創新活動。
摘編自《經濟日報》
【陳海萍、蘭繼軍:多方合力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
陜西師范大學教師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陳海萍、陜西師范大學教師發展學院教授蘭繼軍表示,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使得壓力與挑戰共存、機遇與動力共生,如何在數字化情境下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是每一個教育者常學常新、常悟常進的命題。在發揮教育數據的賦能價值層面,整合精品資源,打造一站式學習社區,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資源和各類數字化平臺的相互作用;建立教師發展數字軌跡,探索將教師數字素養和能力提升真正融入教學的實踐路徑;變革教學和評價模式,探索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構建高校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發展共同體。在推動教師積極參與教育數字化轉型層面,樹立聚合數字科技和教育協同發展的思想,重視搭建數字時代高校教師學習場域,擴充學習視域;利用智慧教育環境提供的數字技術支持,拓展教師學習的職業空間和專業空間,優化教師學習和成長環境;樹立“加法”思維,從數字資源建設、數字技術應用、數據精準評價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培訓,解決本領恐慌問題。在提升學生數字學習素養層面,利用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無縫學習與泛在學習,打破學習固有的時空界限;提升數字勝任力,構建共商共建共享共進的學習社群,構建無界共享的資源空間,打造人人受益的學習命運共同體社區;加強數字安全意識培養,進行數字傳播啟蒙和數字法治教育,打造良善的數字教育新生態。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