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從內容上看,中國式現代化內涵豐富,涵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需要綜合施策,統籌推進。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式現代化”,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奮進新征程,我們要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當代社會相適應、同現代化進程相協調,奮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在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層面,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深入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研究,挖掘其精神內核和時代價值,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層面,主動適應新技術變革,創新歷史文化資源活化機制,讓古人古籍“活”起來、讓文物文學“動”起來,提供多樣化的文化內容供給;著眼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場景,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感受、體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在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鑒層面,創新話語體系,善用新媒體技術,推進中華文明、中國故事的全球化、區域化、分眾化表達;搭建國際合作新平臺,深化對外文化交流,讓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讀懂中國式現代化。【詳情】
以區域協調發展夯實中國式現代化根基
我國疆域遼闊、地域類型多樣,決定了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弱項將長期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戰略安排,體現了區域協調發展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作用,為新時代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層面,推動區域內市場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優化要素資源流通環境,為建設區域高標準市場體系提供堅實支撐;逐步實施區域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妨礙公平競爭、造成市場分割的“土政策”,大力提升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水平;以“共擔成本、共享收益”為基本原則,嘗試在區域間的企業遷移過渡性稅收分享制度、以居住地為基礎的個人所得稅分享制度、跨行政區域財政結算等方面率先突破。在完善區域發展政策體系層面,深化技術市場融通合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產權保護協作、通關便利化、基本公共服務政策銜接、建設用地指標跨省市交易等領域的改革創新;以促進超大特大城市與周邊市縣同城化發展為方向培育現代化都市圈,加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功能產業向周邊延伸;在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基礎上,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重要切入點,提升縣城和中心鎮的集聚效能及輻射帶動能力。在強化區域空間治理層面,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統籌推進區域開發建設和國土空間保護,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探索“多規合一”全域保護的大尺度空間規劃和跨區域空間治理模式,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管控體系。【詳情】
以頑強斗爭精神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進展
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發揚斗爭精神,是由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復雜性、艱巨性決定的,有助于推動廣大黨員、干部錘煉黨性,提升思想境界,以頑強斗爭精神奮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進展。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為維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而斗爭。中國共產黨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黨的領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必須始終同任何否認、歪曲黨的領導的言行作斗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另一方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黨,必須為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而斗爭。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定不移反對腐敗,確保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同時,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必須為維護人民的利益而斗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之一,必須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與任何有損人民利益的行為作堅決斗爭。此外,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著嚴峻的外部環境考驗,必須與危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為作斗爭。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我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外部風險、挑戰,我們必須保持頑強斗爭精神,保持戰略定力,開展堅決斗爭,堅定不移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詳情】
補短板強弱項,以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助推中國式現代化
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起點高、發展快,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具備先導功能。雖然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可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率先突破,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項,需要在發展中予以填補。其一,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認識高度,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推進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認識和能力水平,刻不容緩。其二,著重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抓好新基建,有序推進交通、能源、民生、文化、環境等領域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其三,突破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關鍵核心技術,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瞄準全球數字技術基礎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重大問題進行原創性引領性數字技術攻關,加大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關鍵軟件、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創新力度。其四,強化網絡綜合治理和數字經濟治理,堅決取締不公平、不合理的強制性條款,優化網絡營商環境,大幅度降低網絡經營成本。其五,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把深化產業數字化轉型作為“線上促線下”的著力點,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其六,持續提升數字公共服務水平,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和“互聯網+社會服務”建設,加大適老化智能終端供給,推動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惠及更多人口。【詳情】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