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顏廷武、葉雨寒(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然而,鄉村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資源要素瓶頸的明顯制約,人才向鄉村流動仍有諸多障礙。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既要“見物”更要“見人”的發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發展,是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發展。鄉村產業興旺除了要努力實現產業“物質層面”的不斷豐富和發展,更要不斷突破人力資源和人才要素的支撐瓶頸,將產業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廣大農民。
當前鄉村產業發展
“見人”不足的主要表現
一是產業發展政策執行有待更多農民主動參與。近年來,各地根據《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的指導意見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已頗具成效,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乘東風”聯結帶動農戶發展產業。但參與其中的農民更多地是從事生產勞動環節,產業經營管理、產品加工銷售等產業鏈條卻少見農民身影,農民缺乏深度參與產業、主動謀求發展的熱情與動力。
二是本土人才儲備和外來人才入鄉有待增強。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難以有效滿足產業發展所需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技能要求。2020年我國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人員占92.7%,且多從事生產性工作,經營型、技能型等農村實用型人才較為匱乏。鄉村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近年來雖然有了極大改善,但與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三是三大留守人員填補鄉村勞動力空缺有待解決。伴隨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勢頭未減,202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2億人,跨鄉鎮的外出農民工就有1.71億人,40歲及以下占比達65.8%。農村剩余人口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三留守”人員,難以填補鄉村建設與發展需要的精干勞動力資源空缺。留守老人“膝下無人”,常年在困苦和孤獨的陪伴下生活,形成特有的“寂寞老人”群體。留守婦女“身心不安”,不僅要獨自承擔勞務,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任,還要憂心家庭生計。留守兒童“心中無人”,常年得不到父母呵護,容易產生心理不健康問題,對社會產生潛在的抵觸情緒和抗拒思想。
四是農產品品牌和鄉村旅游人文價值亟待挖潛。地標農產品產自特定區域,依賴于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而發展,一些區域農產品品牌如“五常大米”、“陽澄湖大閘蟹”、“安化黑茶”、“潛江龍蝦”等聞名全國。但農產品品牌大多重視區域特色,而鮮少根植于人文因素去挖掘農產品的綜合價值,缺少代表性企業品牌引領品類發展。鄉村旅游規劃地點多選擇在大城市周邊小鎮和村莊,商業化氣息、城鎮化傾向較為明顯。旅游活動大多限于“看看山、玩玩水、賞賞花”的初淺設計,對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文化內涵的深度開發不夠。
五是農民融入產業鏈獲取更多收益有待深化。鄉村產業鏈整體尚不完備,農民大多參與生產環節,難以享受到加工和服務等全產業鏈環節的增值收益。農民通過家庭農場、農業公司、合作社等載體接入農業產業體系,但是組織中能人和大戶占主導地位,農民的資源和勞動貢獻被主要局限在初級環節。不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經營規模較小,缺乏向高附加值產業鏈環節延伸的資本、科技、市場條件,地方特色不足。
鄉村產業興旺
需要凸顯“見人”智慧的對策
一是強調以人為本,堅持問需于民。首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農民是否滿意作為衡量鄉村產業興旺成效的根本標準。尊重農民意愿,在“龍頭企業+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戶”等產業組織形式中,形成村干部、新型經營主體、農民共商共建模式,組織內部設立收集農民意見制度,定期與農民開會商討改進之策。其次,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形成“村干部走訪收集意見—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商討對策—召開村民大會聽取農民意見”等模式,明確農民內在的需求和訴求,切實把農民作為鄉村產業發展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的作用發揮出來。最后,政府牽線搭橋對接企業、MCN(多頻道網絡)機構。企業向農民定向采購農產品,農民開展訂單種養;借助MCN機構打造農產品品牌形象、發掘和包裝“網紅農民”,運用網絡頻道銷售農產品,拓寬農產品銷路。
二是推動以產聚才,完善人才體系。首先,針對長期在鄉村從事農業生產但受教育程度低的農民群體,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先向其收購初級農產品,農閑時招其進入企業務工,充分吸納這部分群體進入產業體系。其次,為生產經驗豐富、熟悉鄉村環境的“土專家”、“田秀才”提供到優秀產業示范園區學習的機會,學成后返鄉創業或指導農民創業。最后,廣辟引才渠道。提高“大學生村官”的崗位待遇、完善晉升機制,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低息貸款、創業保險等保障,積極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開展合作。
三是優化公共服務,用好“留守”資源。首先,整合基層資源,持續優化公共資源布局和建設,完善公共服務供給方式,不斷下沉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引導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逐步向城鄉結合部和邊遠農村地區傾斜,吸引勞動力回流。其次,充分利用留守人員這部分人力資本,引導留守老人在家門口建造小菜園、小果園,開辦超市、理發店等服務門店,在家門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最后,發動留守婦女閑暇時編制手工品,在自家院落開直播賣手工品,錄制并運營農村生活、美食制作短視頻,以新產業新業態促就業增收。
四是傳承鄉土人文與產業發展并舉。首先,立足地方資源稟賦,建立地方志物產史料資源庫,為農產品品牌運營賦予歷史元素和文化內涵。具體可通過塑造農產品文化故事、開發特色文創周邊產品、隨產品附贈文化手冊等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其次,將鄉村旅游與養老產業深度結合,開發面向老年人的沉浸式體驗養老生活的旅游項目。創辦棋牌館、廣場舞館、老年人養生館、垃圾分類科普班、智能手機培訓班等文娛活動場所,根據前來旅游的顧客需求,為其量身打造體驗項目。最后,推動博物館等資源下沉鄉村。依托博物館建造與當地歷史文化相契合的特色建筑園區,定期在園區開辦農耕器具展覽、特色手工技藝展覽、特色農作物生長過程可視化展覽等文化活動,帶動當地手工藝品、原生態農產品銷售。
五是完善分配機制,提高農民收益。首先,支持主產區依托縣域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盡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留給農民,推動農業由賣原料向賣加工品、賣品牌產品、賣服務轉變。具體可通過由農戶售賣拆包即炒的半成品、提供分揀搭配蔬菜包服務等方式,將原料加工包裝為預制菜品,既增加產品附加值,也使農戶直接獲得收益。其次,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培育具備鄉村社會關系網、在鄉村具有一定聲譽的“村莊經紀人”群體,使其對接小農戶的組織管理,高效組織調動小農戶參與全產業鏈發展,切實維護小農戶的利益。最后,要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積極推進“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等多種合作方式,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鄉村產業興旺科技支撐的體制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