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金磚合作、經濟運行、科技自立自強、鄉村產業興旺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磊:持續推進金磚合作向前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金磚國家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王磊表示,回望發展歷程,金磚各國不僅牢記金磚國家為什么出發,更在合作過程中攜手構建全面、緊密、務實、包容的高質量伙伴關系,堅持推進金磚合作的機制化進程,不斷增強規范化建設。不僅各成員國在參與金磚合作中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其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也受益于金磚合作,通過“金磚+”、金磚外聯活動和金磚擴員等多種方式參與到金磚國家合作中,逐步打造了全新的“南南合作”平臺。一方面,金磚國家不斷完善自身機制建設。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金磚國家也需要進一步提升成員國之間的戰略互信,增強金磚國家戰略合作的機制化水平,在政治安全、經貿財金、人文交流的“三輪驅動”合作模式基礎之上,進一步完善《金磚國家建章立制文件》,推動成員國就擴員程序、成員國標準、決策原則、輪值主席國權力等重要方面達成共識。另一方面,金磚國家也將推動實現新一輪擴員。自2022年金磚國家達成了在充分協商和共識基礎上推動新一輪擴員進程的政治決定以來,已經有近50個國家表達了加入金磚合作大家庭的強烈意愿,還有23個國家提出了成為金磚成員國的正式申請,金磚合作的吸引力得到進一步彰顯。金磚各國領導人將在約翰內斯堡會晤期間深入探討新一輪擴員重大議題,為金磚合作注入新鮮活力,并提升金磚國家的代表性和全球影響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一鳴:不斷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認為,要正確認識我國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進一步提振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發力點。要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延續、優化、完善并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有效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加大促進消費的政策力度,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收入預期、增強消費信心有效擴大消費。通過擴大有效需求帶動供給結構升級,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激活民間投資內生動力。要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和現代化水平。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促進平臺企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要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切實回應民營企業關切,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建設。要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適時推進相關領域改革。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落實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努力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兜牢兜實民生底線。持續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
摘編自《人民日報》
【秦龍、李維光:堅定不移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
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秦龍,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教師李維光表示,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科技自立自強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選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一是要加快科技創新人才體系建設。要擴大人才隊伍規模,通過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等,培育一大批涵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覆蓋多學科多領域的科技人才,提高人才隊伍素質。保障人才隊伍使用,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二是要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動員、配置和利用好各方面的資源力量。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項目評價制度和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基礎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深化科技創新保護體制改革,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深化科技創新應用體制改革,打通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科技成果快速轉移擴散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是要大力培育科技創新文化。要培育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科學創新的文化,把科技創新這一“最大變量”轉變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增量”。
摘編自《經濟日報》
【顏廷武、葉雨寒:鄉村產業興旺需要凸顯“見人”智慧的對策】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顏廷武、葉雨寒認為,鄉村產業興旺除了要努力實現產業“物質層面”的不斷豐富和發展,更要不斷突破人力資源和人才要素的支撐瓶頸,將產業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廣大農民。首先,要把農民是否滿意作為衡量鄉村產業興旺成效的根本標準,形成村干部、新型經營主體、農民共商共建模式。同時形成“村干部走訪收集意見—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商討對策—召開村民大會聽取農民意見”等模式,明確農民內在的需求和訴求。其次,要推動以產聚才,完善人才體系。針對長期在鄉村從事農業生產但受教育程度低的農民群體,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先向其收購初級農產品,農閑時招其進入企業務工,充分吸納這部分群體進入產業體系。第三,要優化公共服務,整合基層資源,持續優化公共資源布局和建設,完善公共服務供給方式,不斷下沉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第四,要傳承鄉土人文與產業發展并舉。立足地方資源稟賦,建立地方志物產史料資源庫,為農產品品牌運營賦予歷史元素和文化內涵。將鄉村旅游與養老產業深度結合,開發面向老年人的沉浸式體驗養老生活的旅游項目。最后,要完善分配機制,提高農民收益。支持主產區依托縣域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盡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留給農民,推動農業由賣原料向賣加工品、賣品牌產品、賣服務轉變。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完善利益分配機制。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