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發展、經濟“含金量”、全球安全倡議、青年科技人才評價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吳曉明: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使命是開啟獨立自主的文化精神】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哲學學院教授吳曉明指出,中華民族要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不可避免的。學術上或文化上的獨立自主,既不是孤芳自賞,也不是任意武斷,而是立足于自身之上秉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從而在這樣的基礎上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因此,從文化傳統的承繼與變遷來說,中國的現代化任務意味著我們必須大規模地對外學習,也意味著外來文化大規模地進入中國;但這一過程絕不可能將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征一筆勾銷,也絕不可能將中國文化的傳統一筆抹殺,而是意味著需要經歷“文化結合的鍛煉”。我們對文化傳統與文明特征的闡明,是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展開為基點的。在真正的歷史性視域中,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為其文化傳統的接續和光大提供了現實的前提并制定了基本方向。由此而形成的發展道路必定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性實踐為既有的文化傳統拓展出廣闊的活動空間和意義領域,為這一傳統的積極開啟、復活與重建提供了它充滿生機的現實基礎。在這樣的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便展現出它所承擔的文化使命,這一使命不是回到遙遠的過去,而是開啟出獨立自主的文化精神。
摘編自《光明日報》
【常慶欣:經濟持續向好的“含金量”體現在創新驅動、動力更足的增長】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常慶欣認為,發展動力和活力是進一步持續激發中國經濟不斷創造新成就的力量源泉。在經濟總量和規模不斷跨越新關口的同時,中國經濟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重點表現為經濟新動能成長壯大,產業、需求、區域、要素等結構持續優化。其中,創新是不斷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落腳點。最直觀的表現是,技術創新成為我國社會生產力持續提升的戰略支撐。經過多年沉淀,我國科技產出水平實現較大跨越,尤其是新時代以來在科技事業領域多次破解“卡脖子”難題,一方面是基礎研究“從0到1”的突破,另一方面是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從1到10到100”的突破。在這一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成為推動我國經濟不斷煥發活力的重要主體。目前中國經濟在政策效力與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相結合方面連續加碼,彰顯了我國經濟持續向好背后的“含金量”——是創新驅動、動力更足的增長。
摘編自光明網
【王學玉:全球安全倡議豐富和拓展中國積極的外交實踐】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公共安全研究院教授王學玉指出,全球安全倡議與中國以往提出的安全理念一脈相承,是新形勢新實踐下的一次提煉和升華,呈現出了推動國際安全合作的兩個新特點:一是從全球的視角認識國際安全與安全合作問題,統一了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兩個維度,將其視作一個不可分割的體系,甚至在安全理念和優先事項的確立中更多地強調了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尤其是期待通過全球性問題的應對起到防范化解傳統的安全困境難題的效應;從“地區構成的世界”和“全球中的地區”視野出發,把全球眾多的地區安全治理列為重點合作方向,根據這些地區的秩序結構、地區熱點問題、安全挑戰、地區發展需求以及地區建設(地區主義)的特點提出了極具針對性的安全治理目標與路徑,加強了地區多樣性和全球統一性安全治理的有機聯系。二是通過重點合作方向明確了在全球層面及不同地區內存在的諸多復雜多樣的安全挑戰,設定了全球和地區安全治理的具體目標,通過多樣的政策與行為和較為松散的協調方式走向共同目標。目標設定和過程建設的結合增強了全球安全倡議的合法性、可實踐性和有效性,能夠促進其核心理念與原則的具體落實和執行,確保其取得實際進展。
摘編自《北京日報》
【徐芳:以針對性措施破解青年科技人才評價難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管理創新與評估研究中心副主任徐芳指出,從實際情況看,科技評價對青年科技人才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科技人才評價方法創新還不足、分類評價機制還未真正落地、外部環境干擾影響較大等方面。破解青年科技人才評價難題需從五個方面著力:一是以定量定性相結合評價方法為抓手,推動科技評價改革走向縱深,重點加強定量定性相結合評價方法的總結與凝練,鼓勵學術機構、專家評審委員會在評審制度方面探索多元化的評審標準和方法體系。二是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與發展的多樣化職業通道,針對不同青年科技人才特點設定科學評價指標,開展各有側重的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鼓勵百花齊放。三是構建多元化的人才評價方式,重點關注對“事”和“人”的評價,盡可能保障專家的多樣性與均衡性,探索常規通道和快速通道并存模式,兼顧人才的共性化與個性化發展。四是健全科技人才流動市場機制,建立科技人才流動改革先行試點,讓人才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價值。五是探索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擇優穩定支持機制,加大科研誠信的系統評價和動態管理。
摘編自《科技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