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虎沉(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作為我國實體經濟的主體,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加快推動質量變革,將有利于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構筑中國制造的競爭新優勢,實現中國制造由大向強的歷史性跨越。
日前,第五屆中國質量大會在成都召開,大會以“經濟復蘇中的質量變革與合作”為主題,交流推動質量變革的路徑和方法,分享數字化時代質量管理創新實踐經驗,凝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共識。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指出,到2025年,質量整體水平進一步全面提高,產業質量競爭力增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作為我國實體經濟的主體,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加快推動質量變革,將有利于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構筑中國制造的競爭新優勢,實現中國制造由大向強的歷史性跨越。
質量變革對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意義深遠
當前,全球制造業格局加速調整,國際產業轉移和發展趨勢發生重要變化,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雙重壓力。一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將“再工業化”戰略提上日程,通過產業鏈回遷、打造高附加值環節、實施先進制造計劃等途徑,重塑制造業的競爭力,搶占新一輪國際競爭制高點。另一方面,一些發展中國家依托低成本優勢,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附加值環節轉移。在此背景下,傳統依靠廉價勞動力等獲得的比較優勢難以為繼,亟須以質量變革構筑中國制造的競爭新優勢,從而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質量變革對我國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影響更加深遠,戰略意義更加重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制造業的發展,在《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中進行專題部署。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加速提質增效,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增速較去年上半年加快0.4個百分點。截至日前,我國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近8000個,在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共建成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主導產業總產值達20萬億元。
不過,我國制造業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問題,質量變革的作用未能完全釋放。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基礎薄弱,一些重要領域的關鍵裝備、高端零部件、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此外,我國制造業關鍵核心產品的可靠性指標還有待提升,自主品牌的附加值、競爭力、市場認可度較低,成為掣肘我國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的突出問題。
多舉措推動中國制造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迫切需要以質量變革為重要抓手,破除阻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痛點堵點,構筑中國制造的質量、品牌、技術優勢,推動中國制造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具體而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要在質量變革中促進可靠性提升,夯實中國制造的質量優勢。作為反映產品質量水平的核心指標,可靠性貫穿產品的研發、生產和使用全過程,是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為有效推動可靠性提升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銜接,政府有關部門應做好頂層設計,聚焦電子、機械、汽車等重點領域,建立健全國家和行業計量技術規范,通過引導制造業可靠性標準體系建設、強化可靠性指標考核與評價等方式加強對制造業可靠性提升的監督管理。另外,制造業企業應落實可靠性管理主體責任,建立以可靠性為核心的質量管理觀念,將可靠性管理覆蓋產業鏈供應鏈全過程,形成龍頭企業牽引、上下游企業聯動的制造業可靠性協同管理模式。
二是要在質量變革中推動品牌建設,塑造中國制造的品牌優勢。品牌是一個國家制造業核心競爭優勢的重要體現,是制造業企業拓寬市場、增強用戶黏性、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資源。為此,應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緊密結合。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快完善相關法律規范體系和監督機制,嚴厲打擊商標侵權、品牌仿冒等違法行為,引導專業品牌價值評估機構有序發展,保障品牌價值評估工作的合法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制造業企業應將工匠精神落實到品牌培育的全過程,用質量夯實品牌建設的根基,并與高校、行業組織等協同開展品牌理論、價值評價研究,為中國品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是要在質量變革中加快數智賦能,打造中國制造的技術優勢。數智賦能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激發制造業活力和競爭力的重要引擎。為加快數智賦能中國制造,政府相關部門可圍繞計量、檢驗檢測等重點領域,統籌推進關鍵共性質量技術攻關,通過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積極開展智能質量管理工具和技術的研發工作,加大對制造業薄弱環節和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持力度。此外,制造業企業應全面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質量管理的深度融合,通過智能質量管理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對研發設計、采購、生產等重點業務環節質量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利用,強化全生命周期與全價值鏈的質量管理能力,實現企業質量管理活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