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金牛(天津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原新(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口紅利包括數量型、質量型和配置型三種類型,其中,數量型人口紅利以人口規模和年齡結構層面的發展變化為人口機會,質量型人口紅利以人口健康和教育人力資本層面的發展變化為人口機會,配置型人口紅利以人口在地區和產業層面的發展變化為人口機會。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遵循人口發展規律,借助政策環境塑造,人口發展經歷了負增長、老齡化、教育化和流動化等時代變局,正在進入人口紅利的關鍵轉變期,具體表現為數量型人口紅利逐漸衰退、質量型人口紅利已然迸發、配置型人口紅利不斷提升。
數量型人口紅利逐漸衰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高速增長階段,改革開放政策和緊縮型人口政策充分釋放了人口規模巨大的數量型人口機會。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快速增長,確保了勞動力資源蓄水池的充盈注入;另一方面,少兒人口撫養比(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100,下同)大幅下降,老年人口撫養比平緩變動,總人口撫養比保持了30多年的下降走勢,1995年下降到50以下,標志著數量型人口機會窗口的開啟。人口規模巨大的數量型人口機會塑造了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這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浪潮相遇,助力中國收獲了主導性的數量型人口紅利,從而締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奇跡。基于不同研究方法的測算,中國經濟增長中的數量型人口機會貢獻率在15%至27%之間,呈現了中國在高速增長階段收獲數量型人口紅利的基本事實。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現代化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變革引發了人口發展變遷,使得數量型人口機會呈現收縮走勢,主要表現為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重進入下行期,人口老齡化加速,總人口撫養比從2011年開始回升,預計將在2035年超過50,理論上數量型人口機會窗口將在10余年后關閉。但是受到人口基數效應的影響,總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的規模依然巨大,數量型人口機會和數量型人口紅利雖然衰退,收獲難度也較高速增長階段明顯加大,但是并未消失。基于聯合國最新預測數據,并結合中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可以進一步測算中國未來的勞動年齡人口規模變化,2022—2035年,16—59歲男性人口將從4.65億人下降到4.25億人,16—54歲女性人口將從3.77億人下降到3.39億人,符合法定勞動年齡的人口合計減少0.78億人;2050年,相應男性和女性人口分別下降到3.41億人和2.57億人,2035—2050年,符合法定勞動年齡的人口合計減少1.66億人。如果不分性別地將法定退休年齡漸進式延遲到65歲,2022—2035年將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增勞動力1.26億至1.53億人,2035—2050年將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增勞動力1.53億至1.60億人。總之,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數量型人口紅利的衰退態勢。
質量型人口紅利已然迸發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隨著數量型人口紅利的逐漸衰退,經濟發展已經進入“量的合理增長”區間;隨著質量型人口紅利的快速成長,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也已然具備充足的人力資本動力。收獲質量型人口紅利的前提基礎在于培育和抓住質量型人口機會,質量型人口機會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不斷積累,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逐漸迸發其巨大支撐力。教育是質量型人口機會的核心,2019年中國大學毛入學率超過50%,標志著高等教育跨越到普及化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0)。我國在“十四五”規劃中將“十四五”時期的大學毛入學率目標定為60%,據此推算,該時期的年均大學在學人數總規模在5000萬至6000萬人之間,據此發展趨勢繼續推算,到2025年大學受教育人口將累計超過2.5億人,到2030年將累計超過3億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將增加到12年至13年,巨大的教育人口規模將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注入強勁的人力資本動力,質量型人口紅利將取代數量型人口紅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作用。
質量型人口紅利對數量型人口紅利的替代過程具有相對性,二者之間是經濟增長效應主要發力點動態變遷的互動關系,而非絕對替代關系,均統一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社會發展框架中。仍以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為例,實施該項改革不僅對延緩數量型人口紅利的衰退具有積極作用,從人力資源導向轉向人力資本導向,關注低齡老年群體教育人力資本的培育和開發也會對延展質量型人口紅利產生積極作用??梢?,人口年齡結構“頂部”延展所蘊藏的人口機會正在突破資源型的傳統定勢,逐漸呈現資本型的新優勢。從現代化的語境出發,可以將這種由平均預期壽命和健康預期壽命延長帶來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效應稱為長壽紅利。長壽紅利不僅蘊含著狹義上的低齡老年期人力資源型人口機會,同時也包含低齡老年期的人力資本型人口機會,通過倡導終身學習理念,建設學習型社會,可以將此類人口機會順利轉化為長壽紅利,從而有效聯結數量型人口紅利和質量型人口紅利,并通過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乘數效應放大該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在質量型人口紅利已然迸發的基礎上,實現多維人口紅利的聯動開發。
配置型人口紅利不斷提升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人口在地區和產業之間的流動呈現出配置型人口機會,由于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人隨產動”的稟賦特征,人口在地區之間的流動歸根到底還是受到產業差異的牽引。進一步地,就人口流動的經濟推動力而言,人口流動在本質上是勞動力在產業之間的流動和配置??赏ㄟ^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加強產生配置維度的經濟增長效應,收獲配置型人口紅利。
配置型人口紅利的作用路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口在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的流動過程是配置型人口紅利發生作用的表路徑,主要表現為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互動,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互動,以及城鎮地區和鄉村地區的互動。中國從“鄉土中國”轉向“遷徙中國”的人口流動形態已經得到歷史探索和國情現實的確認,未來中國還將長期保持流動遷徙的人口空間運動特征,人口城鎮化水平持續大幅提升,即便經歷人口負增長,城鎮人口規模還將持續擴大,并在沿江、沿海和鐵路沿線地區集聚。另一方面,勞動力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流動過程,是配置型人口紅利發生作用的內路徑,內路徑的更深層次還表現為勞動力在產業內部的配置層面。中國開發配置型人口紅利的經驗表明,東部發達省份是過去收獲配置型人口紅利的先行軍,大部分的中西部省份是未來激活配置型人口紅利的后生力量。從現行政策而言,國家層面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各部門陸續啟動配套工程、設置具體發展指標,這些行動實踐正是深入開發第一產業配置型人口紅利的體現;中央層面高度重視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連貫東中西、連接南北方的對外經濟走廊,為新時期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供了重要的國際國內市場空間,為中西部省份順利成為未來激活中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配置型人口紅利的后生力量夯實基礎。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各國現代化的共同抓手,未來中國亦將通過更加優化的人口發展戰略,尤其是勞動力流動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步伐。
?。ū疚南笛芯筷U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2ZDA09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