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國家安全學、文化自信、“一帶一路”倡議、區域發展、自然生態與經濟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汪明:推進國家安全學的體系化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汪明認為,我們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形成科學的研究視角,聚焦國家安全學共性問題研究,加快構建國家安全學基礎理論,提出可以指導具體國家安全問題研究的一般性、普遍性知識,從而更好推進國家安全學的體系化發展。要從整體的視角研究國家安全。發展國家安全學的基礎理論,就要從事物的統一性出發,將國家安全作為一個整體來審視和研究,而不能僅僅局限于特殊領域的具體國家安全問題。作為整體的國家安全,本身就是國家安全學基礎理論的直接研究對象;要從聯系的視角研究國家安全。國家安全學研究不僅要有整體視角,還要從事物相互聯系的視角來開展。各領域國家安全相互影響、互相關聯,這些聯系不僅增加了整體國家安全的復雜性,而且這些聯系還處于變化之中。發展國家安全學基礎理論,要重點關注和研究這種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要從發展的視角研究國家安全。推進國家安全學基礎理論研究,要堅持發展的視角,研究整體國家安全的演化、各領域國家安全的演化、各領域國家安全相互聯系的演化、各領域國家安全交叉重疊的演化,從而深入把握其發展過程、驅動因素和演化規律。除上述三點之外,還需認識到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的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國家安全學學科要突破傳統學科壁壘,進入體系化發展的快車道,必須加快推進學科建設組織化進程,提升研究的組織化程度。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軍: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張軍表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我們一方面秉持開放態度,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交融;另一方面,也要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不斷鑄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首先,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獨立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的最好詮釋。其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歷史沉淀和現實觀照轉向未來發展,創新是必然選擇、唯一選擇。“第二個結合”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最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關鍵。必須加快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深入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合作,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摘編自《光明日報》
【范志勇:“一帶一路”倡議正在改變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范志勇認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經貿合作倡議,它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新道路,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在積極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雙邊、區域和多邊合作,促進國際政策協調,共同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國際環境,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一帶一路”已成為國際合作平臺和國際社會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隨著雙邊和多邊交流的不斷深化,“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也進入新的階段,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居民的生活。一方面,中國產品的高品質與低價格正在逐步獲得各國消費者的認可和青睞。不僅日常消費品進入人們的生活,科技進步使得中國生產的耐用消費品也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起質高價優的良好口碑。消費中國產品甚至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成為時尚的潮流。另一方面,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更加多元化,合作形式也更加多樣。“一帶一路”倡議正在改變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它使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人們再次確信開放合作才是實現共同繁榮的正確選擇。可以確信,未來“一帶一路”倡議將給各共建國家居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變化,也給各國經濟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
摘編自《北京日報》
【劉冬梅、譚天驕、玄兆輝:積極發揮開發區創新驅動和示范引領作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劉冬梅、譚天驕、玄兆輝表示,面對新發展階段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開發區存在重復建設、缺乏統籌機制、對區域戰略支撐能力不足、體系設計有待加強等問題,亟待進一步改革和發展,以推動形成新的集聚效應和增長動力。一是要擴大系統性整合范圍,樹立典型。以促進產業鏈分工協作和產業空間集聚為目標,在區域內鼓勵將國家級開發區和發展水平較高的省級開發區作為發展主體,對周邊小而散的各類開發區進行清理和整合,建立統一的管理機構。二是要回歸本源,錯位發展。按照定位明確、協同高效的原則,梳理各類開發區功能定位。在定位清晰的基礎上,開發區要聚焦高質量和現代化,聚力系統性重構和創新性變革。各開發區要結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比較優勢,避免同質化和低水平惡性競爭,形成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新局面。三是要一體化部署,建立部門協調機制。要建立促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機制制度,加強對各類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工作的統籌協調。一方面應準確把握新時期開發區發展的定位,優化與國家區域戰略相匹配的部門協調機制。另一方面要在國家層面上加強頂層設計,將開發區建設納入國家和區域發展大局中,完善開發區發展支持體系。四是要加強考核,優勝劣汰。應進一步加強開發區工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研究,完善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和統計體系,可以從綠色、創新等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定期開展考核評價。
摘編自《科技日報》
【代鑫: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員代鑫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表達了自然生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統一,也代表著中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為實現這一崇高的目標,每個人都要成為它的守護者和踐行者。社會各界都應該認識到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把生態紅線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堅決防止破壞生態環境的短視行為。應制定符合國情、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戰略,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形成政策體系。要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加大對綠色產業、循環經濟的扶持力度,推動經濟結構向綠色低碳方向優化升級。要加強法治建設,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企業要堅持綠色發展,踐行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發展方針。要主動采用綠色技術和工藝,開發綠色產品;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節約資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承擔起企業的環境責任;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落實到企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廣大人民群眾要從自身做起,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踐行者和理念的傳播者。個人要積極踐行綠色消費理念,選擇使用綠色環保產品,采用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自覺進行垃圾分類,愛護公共環境衛生;要節約資源,杜絕奢華浪費現象的發生。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