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東北向北開放門戶、基礎設施投資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曙光: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建設美好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曙光指出,作為一種新文明類型,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為建設美好世界貢獻中國理念和中國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種與西方中心主義本質對立的新文明類型,在若干方面貢獻了具有超越性價值的中國理念。比如,在全球治理上,超越一方主導、幾方共治的西方治理邏輯,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致力于建設良政善治的世界;在全球發展上,超越線性進化、梯度發展的傳統邏輯,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致力于建設共同繁榮的世界;在文明交流上,超越西方中心的文明優越,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致力于建設美美與共的世界;在全球安全上,超越自我至上、抱團結盟,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致力于建設持久和平的世界;在國際合作上,超越以鄰為壑、親疏劃界,倡導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致力于建設命運與共的世界;在國際關系上,超越中心邊緣、主從依附,倡導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致力于建設公正合理的世界;在義利關系上,超越弱肉強食、零和博弈,倡導以義為先、義利兼顧的正確義利觀,致力于建設合作共贏的世界;在價值追求上,超越普世主義、中心主義,中止多樣化世界的同質化態勢,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致力于建設和而不同的世界;在大國關系上,超越國強必霸,倡導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理念,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格局,致力于建設普遍安全的世界;在制度選擇上,超越歷史終結,倡導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致力于建設和諧共生的世界;在生態環境上,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自然中心主義,倡導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致力于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等等。
摘編自《光明日報》
【韓保江:新征程上增強中國經濟發展韌性需在“進”上多下功夫】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韓保江認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在守住根基、穩住陣腳的基礎上,在“進”上多下功夫,繼續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一方面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下功夫。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下功夫。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為各類經營主體投資創業營造良好環境。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的話語權。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談判,推動形成開放、多元、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為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循環創造條件。此外,還要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上下功夫。把國家安全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既善于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國家安全的實力基礎,又善于塑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以發展促安全、以安全保發展,努力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
摘編自《人民日報》
【郝憲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解決現存短板弱項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山東省政協常委、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郝憲印認為,當前,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同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問題比較突出。現在,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解決現存短板弱項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一是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對易返貧致貧人口要加強監測、及早干預,對脫貧縣要扶上馬送一程,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和新的致貧。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持續鞏固和拓展已經取得的成果。二是要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要增加農業收入,加快農業產業化,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要增加非農收入,支持農民創新創業,加快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使更多農村居民勤勞致富;要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盤活農村資產;要保障農民轉移性收入,保持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三是要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振興鄉村,不能就鄉村論鄉村,還是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牢牢抓住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窗口期,切實發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楊東亮:多措并舉建設東北向北開放門戶】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教授楊東亮表示,東北要發揮向北開放門戶的作用,就必須充分挖掘自身的優勢,“打鐵還需自身硬”,擴大開放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鍛長板、補短板”,也即要發揮東北優越的區位優勢、利用好東北的交通運輸優勢、發揮好東北的產業與科教優勢、發揮好背靠國內大循環與大市場優勢,同時,要補上東北地區市場化晚與營商環境差的短板、補上東北創新創業氛圍弱的短板。同時,必須全力推動東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擴大東北亞區域合作公約數。要增強東北在推動中俄經濟合作中的前沿意識、加大東北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廣度與深度并總結功能性合作的經驗、切實推進大圖們江次區域合作并推動大圖們倡議升級、促進東北參與日韓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并不斷擴大三方的共同利益。此外,還要打造向北開放與東北振興閉環,服務國家區域發展與開放戰略。一是深刻認識東北向北開放的內涵邏輯,全面提高東北的向北開放意識。二是堅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以東北主體參與的東北亞“一帶一路”建設。三是積極推動東北地區與東北亞各國的人文交流。
摘編自光明網
【鄒曉梅、李粉:把握好未來基礎設施投資的方向和重點】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所鄒曉梅、李粉表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短期內有利于擴大內需、穩定就業,中長期內有利于提升潛在產出水平、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區域均衡發展。同時,基礎設施投資還有利于改善居民福利,加強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保障國家安全。對此,必須把握好未來基礎設施投資的方向和重點。一是基礎設施投資向調結構、提品質方向轉變,更好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應加快有利于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設施建設,且基礎設施投資建設要順應居民消費提檔升級趨勢。二是基礎設施投資建設要順應城鎮化發展新格局。要以交通網絡建設為重點,推進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統籌布局城市間物流設施,推動城市間水、電、氣等各類市政管網合理銜接。三是加強涉及國家安全領域基礎設施投資。要推進重大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四是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應對極端自然災害影響。要在提高水利、電力、通信等關鍵基礎設施設防標準的同時,加強防汛抗旱、防震減災、防風抗潮等防災減災骨干工程建設,推進江河湖泊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城市防洪防澇與調蓄設施建設,加強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能力建設,加快建設應急物資儲備基地和應急避難場所。五是加大綠色低碳基礎設施投資,助力“雙碳”目標如期實現。要持續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電力對傳統煤電等化石能源電力的替代,推進煤電清潔高效低碳轉型,加快建設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特征相匹配的能源儲運設施。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