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亞運會、大運河文化、銀行理財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媒體融合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代玉啟:讓亞運會成為展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平臺】
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代玉啟指出,在“八八戰略”實施20周年的重要節點,杭州亞運會的盛大開幕不僅是向全世界展現浙江特色與大國風范的重要窗口,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平臺。如今的中國,已經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舉辦大型國際賽事。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復雜演變的背景下,“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所體現的精神沒有變,“亞洲的事情要靠亞洲人民來辦”的共識沒有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以及人類命運緊密相連的發展大勢也沒有變。站在亞運會這扇“窗”前,中國要呈現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體育文化,新時代10年創造的偉大奇跡,“萬里尚為鄰”的大國氣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迸發的時代活力,物質與精神并重的中國式現代化追求;還要讓世界充分領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全方位展示開放、文明、富強的國家形象與負責任、肯擔當、有能力的大國風范。要通過杭州亞運會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孕育的宇宙觀和天下觀結合起來,把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與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統一起來,堅持對話協商、堅持共建共享、堅持合作共贏、堅持交流互鑒、堅持綠色低碳,譜寫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環宙: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大運河故事】
浙江外國語學院院長張環宙認為,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講好大運河故事,擦亮大運河這張亮麗的中華文化名片,更好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運河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偉大精神,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體量巨大。講好大運河故事,要在內容和形式創新上下更大功夫,以優質內容和豐富形式向世界更好展現大運河文化。要注重研究運河在古今中外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挖掘大運河故事的全球敘事潛力,策劃推出符合國外受眾習慣、具有“國際范”的大運河文化產品,增進我國大運河文化與國外運河文化的相互溝通與理解。注重“借嘴說話”,吸引國外媒體、友人參與講述大運河故事,增加海外媒體平臺曝光度。加強媒體資源整合,打造大運河文化融媒體傳播矩陣。增強大運河文化國際傳播的科技感、現代感與沉浸感,推出符合年輕一代個性化、定制化文化消費習慣的文化產品。促進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提升大運河相關影視、會展、圖書、報刊、音樂等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水平,在文化產業“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過程中全面提升大運河文化國際傳播效能。講好大運河故事,要更好利用中外文化交流的各種場合、各類平臺,抓住有利時機加強對大運河文化的宣介推廣。國際論壇、展會展覽、體育賽事等形式多樣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為我們講好大運河故事提供了重要平臺,是傳播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摘編自《人民日報》
【田軒:激活銀行理財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之作用】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田軒認為,近年來,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在監管制度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基本告別了過去爆發式的規模擴張,業務發展逐步走向規范化。但對標更高水平的發展目標,我國銀行理財仍面臨亟待解決的結構性問題。對此,需要從多個方面作為重點抓手,進一步激活銀行理財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和作用。要豐富產品管線布局。重點加強權益投資策略產品供給,強化投研體系建設,并拓展與券商、基金、保險等機構的合作,強化資本市場、衍生品市場等的服務能力。加大養老理財產品業務拓展,助力我國養老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通過設立海外機構、推出跨境理財產品等方式,為投資者做好全球資產配置。要將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做深、做實。加強投資者教育,根據投資者風險偏好,提供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和個性化、專業化服務。引導投資者逐漸消除剛兌預期,強化信息披露,增強投資者風險防范能力。還應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根據我國新發展階段工作要求,聚焦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中小企業發展、低碳轉型、共同富裕等關鍵領域,精準對接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引導資金投向重要環節、重點企業。此外,要在產品和客戶兩端同時發力,加強風險管控。在實現理財產品規則規范化,強化理財機構流動性管理,加強內控管理和風險防控體系建設要求,嚴防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的同時,健全投資者保護機制,在通過政策引導投資者風險防范理念的基礎上,加強法律法規建設,暢通投資者維權通道,提高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摘編自《經濟日報》
【黃楚新:從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找準媒體融合突破口】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數字媒體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黃楚新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生傳播方式向數字化、智能化轉變,國內外環境等不斷變化,機遇與挑戰并存,媒體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創新具有必然性和迫切性。具體而言,一是推動整體戰略體系創新。立足新時代國家發展規劃,遵循媒體發展規律和移動互聯網傳播規律,重點應對主流價值邊緣化、信息繭房、數字鴻溝等問題,確保媒體深度融合建設穩中有進,為新時代黨和政府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二是推動媒體內容生產機制創新。要加快內容采編分發機制的轉型升級,以促進內容形式的豐富,提供更多優質內容。要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優質內容和主流價值觀。要完善內容引入、媒體入駐、內容分發、審核把關機制,探索全媒體內容的聯動創作,跨媒體資源的共享利用以及用戶參與的開放式創作模式,廣泛集納優質內容,營造良好的信息傳播與服務生態空間。三是推動媒體技術支持體制創新。一方面,通過應用新型傳播技術、加強技術研發以適應智能化社會的挑戰。另一方面,媒體機構應建立健全數據安全保障與技術管理體系,堅持黨管媒體、黨管數據,確保媒體技術在規范框架下運行,進而實現對媒體深度融合的持續動力輸出。四是推動媒體運營機制創新。重新調整戰略定位和品牌建設方向,融入社會治理全過程,打造治理型、全能型媒體,充分發揮媒體在社會治理中的建設性作用。五是推動媒體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充分重視人才在媒體組織管理、內容生產、技術應用、持續運營等各個環節的創造性作用,激發傳媒人才活力,發揮媒體從業者的能動性。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