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田 軒(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不久前發布了《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系統總結了2023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理財市場情況。當前,銀行理財市場對于金融市場功能發揮,具有“雙肩挑”的重要作用,在資產端為實體經濟融資構筑起重要通道,在負債端為投資者創造可持續的價值回報。
隨著我國金融監管筑底線、防風險思路的不斷深化與延伸,近年來,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在監管制度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基本告別了過去爆發式的規模擴張,業務發展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層面,隨著“資管新規”下一系列配套制度相繼出臺,銀行理財整體監管架構更加成熟,業務運行機制更加健康有序。風控層面,“剛性兌付”、多層嵌套、“影子銀行”等存續問題逐步改善,業務風險防控能力有了明顯提升。產品層面,除傳統產品外,銀行理財進一步豐富現金管理類產品、養老理財產品等品類,拓展代銷渠道,推出了面向中小銀行、村鎮銀行等多種產品選擇,并通過推出“跨境通”等業務、成立合資公司等進一步加大海外布局。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4.31萬億元,占比為95.94%,較去年同期增加0.85個百分點。
在實現自身做優做強的同時,銀行理財促進實體經濟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高質量發展的功能不斷強化。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支持實體經濟資金規模約19萬億元。長三角、京津冀、西部大開發、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理財產品資金規模超過5000億元,ESG主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1586億元,投向綠色債券規模超2300億元。銀行理財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的資管產品,統籌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服務共同富裕兩大目標,實現好商業銀行穩健經營和資本市場高效運行的平衡,是新時期的新使命、新目標。
客觀上看,對標更高水平的發展目標,我國銀行理財仍面臨亟待解決的結構性問題。首先,銀行理財業務的投資者仍以個人投資者為主,占比超過95%。個人投資者專業能力不強,風險意識及防控能力不足,這對于市場長期穩定將產生一定影響。其次,目前銀行理財權益性投資產品占比仍然較低,僅3.14%,且規模未呈現明顯增長,直接融資比重提升工作任重道遠。最后,銀行理財凈值型產品轉型面臨阻力。仍有部分存續產品未完成轉移,2022年底,仍有278家銀行機構有存續理財產品,規模達5.41萬億元,占比達19.57%。由于銀行理財與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債券市場等存在傳導機制,隨著外部宏觀環境及政策變動,可能出現“破凈潮”和“負反饋效應”,阻礙市場的凈值化轉型。對此,需要從多個方面作為重點抓手,進一步激活銀行理財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和作用。
要豐富產品管線布局。重點加強權益投資策略產品供給,強化投研體系建設,并拓展與券商、基金、保險等機構的合作,強化資本市場、衍生品市場等的服務能力。加大養老理財產品業務拓展,助力我國養老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通過設立海外機構、推出跨境理財產品等方式,為投資者做好全球資產配置。
要將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做深、做實。加強投資者教育,根據投資者風險偏好,提供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和個性化、專業化服務。引導投資者逐漸消除剛兌預期,強化信息披露,增強投資者風險防范能力。
還應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根據我國新發展階段工作要求,聚焦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中小企業發展、低碳轉型、共同富裕等關鍵領域,精準對接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引導資金投向重要環節、重點企業。
此外,要在產品和客戶兩端同時發力,加強風險管控。在實現理財產品規則規范化,強化理財機構流動性管理,加強內控管理和風險防控體系建設要求,嚴防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的同時,健全投資者保護機制,在通過政策引導投資者風險防范理念的基礎上,加強法律法規建設,暢通投資者維權通道,提高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