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區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制度型開放、“一帶一路”、優化城市群空間功能分工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學良、楊羊:中國式現代化對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出更高要求】
上海財經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教授張學良、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羊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并對區域協調發展做出了更加長遠、更加系統的戰略部署和總體安排。從邏輯關系看,中國式現代化為推動新時代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明確了前進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必須著力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其次,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彰顯中國特色和大國特征;此外,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必須更加強調小尺度、跨區域、相對精準的區域合作示范效應。與此同時,區域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核心,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取向。我國通過政策集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也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探明了空間路徑。由此,要堅持分類施策,以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重點要處理好區域協調發展的幾個關系:一是處理好核心區域與非核心區域間的關系,深入推動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發展;二是處理好核心區域或城市之間的關系,深化區域戰略聯動發展;三是處理好非核心區域或城市之間的關系,推進行政邊界區域融合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黃茂興、丘水林: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黃茂興、丘水林表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直接關系人類自身命運,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體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面對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作出的智慧選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在發展實踐中必須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具體來看,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樹立正確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增強系統觀念;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明晰戰略路徑;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完善制度保障;堅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凝聚社會力量。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新征程上,我們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的重大意義和戰略任務,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力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一定能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摘編自《人民日報》
【朱鋒: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和高質量發展】
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執行院長朱鋒認為,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理念化為行動,從愿景變成現實,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新平臺,為各國發展和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新動力。面向未來,我國要致力于調整完善體制機制,助力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強“一帶一路”機制化建設。共建“一帶一路”蘊含著多樣的、不確定、不可預測和互相關聯的風險,亟須加強市場、規則、標準方面的“軟聯通”,創新和完善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經貿規則。這可以從官方合作機制、半官方合作機制和民間合作機制三個層次著手構建。二是探索對外經濟合作新路徑。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勢必要打破傳統互聯互通的舊模式,在與現有國際結算和經貿互動規則深度交融的基礎上,開創互聯互通新模式,尋找對外經濟合作的新引擎,從而探索出一條“共商、共建、共享”的新路徑。三是提高文化軟實力,深化人文交流。“一帶一路”倡議希望通過加強人文交流,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認同與合作,從而實現更加深遠的發展。為此,共建“一帶一路”要從經濟合作不斷向人文教育等領域拓展,可通過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強文化旅游的推廣、深化教育合作與交流、增進“一帶一路”智庫交流等舉措深化人文交流。四是增強中國海外安全利益的應對與保障能力。中國在海外活動的安全問題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短板,目前我國應對地緣政治安全風險的能力有限,需要提升我國安保力量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五是弘揚三大全球倡議治理理念,做大做實做強發展共同體建設。今后的“一帶一路”建設要充分調動中國社會的巨大熱情、奮斗精神和聰明才智,展現更加國際化、法律化和規則化的參與,保持“一帶一路”建設的互惠性、開放性和規范性。
摘編自光明網理論頻道
【胡云華、沈開艷:以制度型開放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上海市浦東新區黨校經濟教研室主任胡云華、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沈開艷指出,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是深化改革、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路徑,也是發揮我國制度優勢、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的有力舉措。面對國際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的風險和挑戰,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的重要部署,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不斷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第一,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快制度創新,加快推動與經濟全球化新趨勢相適應的制度建設。第二,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打造新時代高水平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新高地。第三,加快建設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積極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第四,統籌制度創新和風險系統防控,處理好推進制度型開放與加強風險防范的關系。
摘編自《經濟日報》
【陳旭:優化城市群空間功能分工】
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陳旭表示,隨著近年大城市經濟集聚程度的持續提高,中國城市分工模式逐步由“工業分工”進入“功能分工”的新階段。特別是在當前高度信息化、全球化以及國內大循環不斷被強調的時代,經濟活動在超越城市個體的更大區域范圍內不斷經歷著空間重構,城市間的要素流動更加頻繁、功能聯系持續提升,以城市網絡為主體、以功能分工為依托的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日益凸顯。因此,城市群空間功能分工既是我國區域經濟布局的重要發展趨勢,更是將成為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在促進城市群空間功能分工的過程中,要從以下三方面來客觀辯證地看待功能分工的本質和內涵:其一,城市群中不同城市形成的空間功能分工格局是動態變化的。其二,城市之間的功能分工是相對的。其三,空間功能分工的推進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同時,在促進城市群空間功能分工的過程中,應圍繞以下五大方面制定和實施具體舉措:一是以中心城市為先導,優化產業結構。二是以產業共生為抓手,激發分工動力。三是以承接能力為保障,夯實外圍城市制造業基礎。四是以市場一體化為驅動,破除要素流動障礙。五是以平臺共建為載體,筑牢城市合作基礎。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