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吳薩(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2023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同時也是外部環境變亂交織、經濟工作面臨諸多復雜性挑戰性的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經濟運行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這表明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發展前景光明,我國依然是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
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趨勢持續鞏固
2023年以來,我國不斷推動經濟結構持續向優、增長動能持續增強、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宏觀調控成效顯現,國內需求有效擴大、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市場信心得到提振。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202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13908.2億斤,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再創歷史新高。工業生產扎實推進,前11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其中制造業增長4.7%,制造大國地位更加鞏固。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預計均在940萬輛左右,首次成為汽車出口第一大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強,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
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穩步推進,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順利返航,神舟十七號成功發射,C919大型客機實現商業運營并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正式投入商業運行。新動能加速發展,集成電路、高端芯片、儀器儀表設備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突破,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科技新賽道處在世界第一梯隊。
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全方位展開、系統性推進,國有企業發展質量效益持續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有效激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市場體系建設持續完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持續推動市場準入放寬,外資外貿結構趨優,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共建“一帶一路”成為全球重要公共品。在2023年全球貿易萎縮5%左右的大背景下,我國進出口總額同比基本持平,出口略有增長,占國際市場的份額仍保持在14%以上,在世界經濟循環中的位勢得到鞏固和提升。
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耕地保護持續強化,糧食生產有力克服了多種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實現了總產量、面積、單產全面提升,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能源礦產等初級產品保障有力,能源總量平穩增長,結構持續優化,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加快建立健全,用能高峰期間能源供應總體平穩,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9%。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完善,社會保險覆蓋面穩步擴大,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不斷加強,碳達峰碳中和有序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超過50%。
2023年我國經濟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籌帷幄、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不懈奮斗的結果,對于世界經濟復蘇和提振國內信心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中國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強大動能。中國作為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國,一直都是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動力源,為穩定世界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壓艙石”的作用。2023年以來,中國作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積極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推動制度型開放,推出更大力度引資政策,加大對外產能與投資合作,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加強經貿往來。中國既為世界提供了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市場,創造了巨大的國際商品需求;也為推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優化全球生產要素配置、擴大全球生產可能性曲線作出了巨大貢獻。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成就增強了發展的信心和底氣。2023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比如有效需求不足,外需恢復仍存在較多不確定性,居民就業增收預期偏弱導致的消費能力受到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局部地區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存在風險隱患。但我國有效克服了這些困難和挑戰,圓滿完成了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發展仍然具備良好支撐基礎和諸多有利條件。
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4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宏觀政策、重點任務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別是系統部署了9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這一科學部署進一步堅定了今年繼續做好經濟工作、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信心。
這種信心來自強有力的宏觀經濟治理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黨領導經濟工作體制機制,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保障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形成了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能夠在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中把準調控著力點,豐富調控工具,增強調控合力。特別是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更多依靠改革創新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的力量。緊緊扭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著力在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暢通經濟內外循環上下更大功夫,推動形成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這種信心來自產業基礎所形成的強大抗風險能力。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最為完整的工業產業鏈條,具有世界各國難以比擬的強大制造能力、完善配套能力。由于工業門類齊全、多層次勞動力豐富,我國既可以在傳統產品競爭中形成比較優勢,又可以憑借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與眾多的高端人力資源,在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尤其是新興產業領域搶占制高點、形成新優勢。在完備的工業體系的強力支撐下,我國經濟具有強大而富有韌性的抗壓能力、抵御風險能力。
這種信心來自超大規模市場所形成的較強回旋能力。我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需求層次多元豐富,規模優勢顯著,具有較強的快速復蘇能力、創新引領能力和抗擊風險能力。我國國土空間遼闊,不同區域要素稟賦及經濟發展狀況存在較大差異。由于區域發展層次的巨大差異性,能夠為企業創新和抵御風險創造更大回旋空間。伴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持續推進,我國城鄉居民結構轉換效應依然存在,居民消費提質擴容潛力巨大,補短板鍛長板投資需求旺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拓寬國內市場空間。我國市場體系逐步完善,有利于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推動供給水平不斷提升,引領創造更多市場需求。
這種信心來自充分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強化宏觀政策跨周期設計和逆周期調節,創新實施區間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把握好調控時度效,加強財政、貨幣和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穩步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全面推開。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取得重要突破,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改革創業板并試點注冊制,促進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良性互動,及時化解壓力,有效防范風險,保持了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因此,要通過加強經濟分析和政策研究,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發揮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的導向作用,切實推動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有效落地。用好各類資金加強項目建設,更好發揮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強化創新驅動,持續激發經濟發展動力活力。強化綜合統籌和綜合平衡,推動統籌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取得新成效。在高質量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大力促進居民增收。強化糧食、能源資源、產業鏈供應鏈、數據等領域安全保障,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建設美麗中國。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推動節能改造,擴大可再生能源消費,推動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