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學良、劉曉暢(上海財經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
新形勢下,長三角區域要著力提升安全發展能力,不斷完善生態環境聯保共治、能源結構轉型優化、城市宜居韌性智慧,積極推進技術協同創新、產業延鏈補鏈強鏈、金融開放與深化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生命線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長三角區域應當持續推進生態環境聯保共治,加強三省一市生態保護紅線無縫銜接,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共同保護,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深入開展跨界水體共保聯治,不斷完善跨區域生態環境規劃、生態環境法規、生態環境標準、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環境執法“五統一”的制度體系,持續加快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增效步伐。
長三角區域是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嚴重不均衡的地區之一,區域內能源短缺問題時有發生。三省一市應結合自身特點,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地推進能源結構轉型協同發展,共建區域新型能源體系一體化格局;創建能源市場化運行的成本分攤機制,助力區域能源共享及網絡優化,提高區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要針對自然災害以及可能的“人誤災害”或“人為災害”,匯集動態監測數據、地理信息數據、防護目標數據等,打造全災種治理平臺,提升區域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同時,推進“全方位感知、全時段預警、全流程閉環、全體系監管、全區域可視”,實現城市安全和韌性治理的協同增效。
定盤星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創新越來越成為影響區域競爭力和國家戰略安全的關鍵要素。
新形勢下,長三角區域應當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深度參與分工與協作,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與高效配置,從“各補短板”走向“共拉長板”,培育更多“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和“藍天夢”等充滿生機的新興產業集群,打造成科技創新共同體、策源地。
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是長三角區域產業安全發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勢下,應當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突出、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勁的整體優勢,提升“龍頭鏈主”與“專精特新”企業的技術原創、源頭供給、資源配置、轉化應用等能力,促進關鍵環節“不掉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安全。
同時,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有必要深化與中西部地區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合作,在更大空間范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發展水平。
通過深化金融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對內改革等增強區域經濟系統韌性、緩解外部因素對國內金融體系的沖擊,是長三角區域金融安全發展的重要內容。
一方面,在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的同時,健全逆周期管理政策框架;另一方面,回歸金融本源,積極服務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普惠民生,把金融資源更多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的多樣化需求。
壓艙石
新形勢下,長三角區域應當通過統一的基礎制度規則、統一聯通的市場設施、統一的要素資源市場、統一的商品服務市場、統一的市場監管,打破各種形式的地域藩籬與市場分割,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超大規模市場。
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對接供給和需求,加快商品和要素的流動暢通,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增強區域經濟安全發展的抵抗力、恢復力、整合力。
近年來,長三角區域以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主線,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聯盟、提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輻射能級等,不僅對標發達經濟體,更鏈接廣大發展中國家,形成了一系列“長三角經驗”。
新形勢下,長三角區域應當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借助落實《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通過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平臺和機制打造成為“一帶一路”的戰略樞紐。
同時,積極對標開放水平和市場水平較高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高標準經貿協定談判進程,積極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與改革,進一步“試制度”“探新路”“測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