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馮建軍(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以科教興國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布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創新發展為動能,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協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核心。所以,必須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對此,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建設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打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讓更多拔尖創新人才涌現出來。
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礎都在教育。一方面,教育承擔著科技創新的任務,尤其是高等學校具有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生產的能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教育擔負著培養創新人才的任務,尤其高校是高端創新人才的集聚地、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為科技發展持續不斷地提供動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
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核心要素,教育是基礎。通過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包括培養,而且包括使用。要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給人才創造良好條件,形成人盡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
新時代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超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4年,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我國正處在從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時期。但是,我們在創新人才培養上還存在堵點,“錢學森之問”一直是我們的痛點。我們要直面問題,就必須在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上下功夫,這也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破題之舉、關鍵一招。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最終體現在人才培養上,要適應新質生產力和強國建設的需要,培養創新人才。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大中小學各學段都承擔著相應的責任,要發揮基礎教育的基點作用、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職業教育的枝干作用。
基礎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絕對不是在基礎教育中“掐尖”,而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各項素質,為其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基礎教育要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動機。要加強科學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
高等教育是創新人才的孵化地,要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新時代,要緊緊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加快“雙一流”建設,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局,主動對接國家對高層次緊缺人才的迫切需求,調整研究生專業。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有潛質的學生早發現早培育,推動教育鏈與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要發揮職業教育在培養新質勞動力中的枝干作用。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新質勞動力的重任。要大力提升職業教育質量,面向產業核心技術發展,加強面向現代產業體系的工程教育和面向基礎研究的科學教育,加強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打造問題導向、能力導向的實踐創新教育體系,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專業技術人才。主動適應數字經濟發展需求,大力發展數字教育,造就新時代的數字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