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質量強國建設、新質生產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兩個毫不動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虎沉:質量強國建設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劉虎沉表示,質量強國建設是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良好發展基礎。面對多重挑戰,加快以質量強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應著重從以下方面入手,統籌謀劃,精準施策。一是釋放質量發展創新動能,培育新質生產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動力。加強“從0到1”的質量領域原創性基礎研究,加強重要零部件、關鍵核心技術、重大設備研發和質量攻關;加快“從1到N”的質量創新成果轉化落地,全面構建政產學研用多元融合的質量創新體系。二是推動質量治理現代化,做好頂層設計,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保障。加快產品安全、產品責任、質量基礎設施等領域法律法規制修訂,在法律法規框架下創新質量監管工具。三是形成區域質量協同發展格局,促進區域質量發展與特色自然資源、產業基礎、文化傳統和區位優勢等區域特征相適應,探索完善企業、政府、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區域品牌共建模式,促進優勢互補。四是強化質量發展利民惠民,堅持以人為本,凸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民生底色。著眼于食品、藥品、養老、教育等民眾關切的產品和服務領域,建立健全質量分級標準規則;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各類消費領域融合應用,打造智能化沉浸式消費新場景新體驗。五是圍繞質量發展綠色導向,助力減污降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在供給層面,應圍繞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和產品,建設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與標識體系;在需求層面,應充分發揮低碳消費行為推動供給端降碳減排的積極效應,建立健全消費端碳減排量化標準。
摘編自《光明日報》
【黃茂興: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黃茂興指出,我們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加快數字技術創新層面,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加強數字技術先行突破,加大數字技術基礎研究跨領域合作力度。在加速綠色低碳科技攻關層面,加快推進先進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大綠色低碳科技研發政策引導,豐富支持綠色低碳科技研發的政策工具箱。在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層面,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層面,創新有利于激發科技人員創造力的科研管理機制和模式,大力推行創新攻關“揭榜掛帥”“賽馬”等機制,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潛心研究的良好氛圍。在加強創新人才引育層面,著重加強創新人才自主培育,完善海外創新人才引進工作。
摘編自《人民日報》
【劉向東:準確把握發展著力點,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向東指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個持續的發展過程,需要立足國內消費升級需求,堅持問題導向,以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為著力點,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一是建設高效規范的全國統一大市場,著力推動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方面制度規則建設,健全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推動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二是建設公平競爭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健全權責清晰、分工明確、運行順暢的監管體系,推動資本、土地、技術、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的順暢流動和高效公平配置。三是建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面向全球、充分開放的市場體系,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
摘編自《經濟日報》
【黃衛挺:建立國有和民營企業協同發展機制,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黃衛挺認為,推動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協同發展有助于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也是進一步密切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聯系的必然要求。要加強頂層設計,在總結推廣中央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內地和港澳企業攜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經驗基礎上,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協同發展機制設計。一方面,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導向繼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寬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合資合作渠道。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用好產權市場,加強國有資本與各類資本合資合作;完善混改企業公司治理,構建對混改企業的差別化監管模式。另一方面,聚焦重點領域建立協同發展機制和平臺,推動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常態化合作。建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協同參與國家重大攻關項目的合作機制,推動國有企業為中小民營企業提供共性技術支持,優化現代產業鏈鏈長機制,建立攜手“走出去”項目庫和信息共享機制。同時,建立協同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發揮好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的紐帶橋梁作用。推動各級監管部門建立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協同發展的專項考核辦法,盡快制定合作過程中的“盡職免責”認定標準和實施細則,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協同發展搭建更多交流平臺。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