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質量發展、紅色文化、新型工業化、激發經濟增長潛力、防范貿易風險疊加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占斌、汪彬: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占斌、汪彬指出,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舉措,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對黨和國家未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堅定戰略自信、保持歷史耐心,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處理好四對關系,扎實推進。一是正確處理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的關系。要發揮好兩個“新”的協調配合作用,就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人才體制改革等,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二是正確處理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的關系。既要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又要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三是正確處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重點是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以實體經濟為基石,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資金、人才等關鍵要素為保障,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持續提升。四是正確處理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缺一不可。高質量發展是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辯證統一的發展,必須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杜飛進:譜寫紅色文化新篇】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師范大學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杜飛進表示,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積累的先進文化,其中,馬克思主義是紅色文化的思想靈魂,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和中國精神是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人民至上是紅色文化的根本立場,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的載體,紅色基因是紅色文化世代傳承的密碼。紅色文化蘊含著指引我們黨和人民增強信仰、信念、信心,戰勝一切強敵、克服一切困難、奪取一切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文化繁榮的前提是堅定文化自信、確立文化主體性,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是確立文化主體性的重要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本保證是堅持黨的領導,紅色文化中包含著為什么堅持黨的領導的答案和怎樣堅持黨的領導的方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突出中國特色,紅色文化彰顯著中國特色的鮮明底色。在新的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把弘揚紅色文化同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統一起來,大力傳承紅色基因、譜寫紅色文化新篇。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就要堅持守正創新,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黨為了人民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故事,講好黨和人民血肉相連、魚水情深的故事,講好黨帶領人民進行偉大奮斗的故事,講好英雄模范的故事,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用紅色文化凝聚人培育人。
摘編自《人民日報》
【黃學龍、張衛東:堅持高質量發展導向,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
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分中心研究員黃學龍、張衛東表示,新型工業化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高端化,傳統工業化包括很多低附加值產品,而新型工業化的目標是實現產品質量高端化、生產過程集約化、生產效益最大化,促進產業升級和產品創新;智能化,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要素深刻改變了工業形態、生產方式和工業企業的組織形式,推動傳統工業向智能制造轉變;綠色化,傳統工業化一般以“生產效率”為首要目標,而新型工業化強調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勞動者權益保障,關注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長效能動價值。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我國這樣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推進工業化,既要遵循世界工業化的一般規律,更要立足我國國情,堅持高質量發展導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準確把握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定位、階段性特征以及面臨環境條件變化,促進發展方式變革轉型和發展路徑優化升級,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具體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持續順應新工業革命趨勢、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尤其是要堅持以實體經濟為發力點和著力點,大力激活企業創新活力,加大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力度,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摘編自《光明日報》
【林晨:充分發揮我國經濟既有優勢、激發經濟增長潛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林晨認為,2023年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一個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的曲折前進過程,當前經濟形勢穩中向好。因此,觀察中國經濟形勢要歷史地看、辯證地看。縱向看,我國主要經濟指標有明顯改善,今年一季度迎來開門紅。橫向看,我國經濟增長潛力巨大、優勢明顯。中國經濟增長的優勢集中體現在市場規模、科技潛能、文化基礎等方面,這些優勢鑄就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和內在動力,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可逆轉。2023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一些困難,主要表現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等,但這些困難和挑戰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煩惱,我國經濟穩步前行的步伐不會因此而停止。尤其是中央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充分發揮我國經濟既有優勢、激發經濟增長潛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潛力,要處理好以下幾方面關系。一是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關鍵是實現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之間的動態平衡。二是處理好供給和需求的關系,短期調控重在激發需求,以有效需求帶動供給,長期增長重在提高供給質量,以高水平供給激發需求。三是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在數字經濟條件下,關注收入分配,推進共同富裕。
摘編自《學習時報》
【包群:積極防范化解貿易風險疊加】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包群認為,當前國際貿易風險擴散日益呈現出“風險疊加”現象,即產生于局部地區或個別行業的短期經濟波動通過復雜的貿易網絡與價值鏈分工體系,不斷向貿易伙伴國逐級傳播與持續外溢,從而導致局部、短期的突發性風險最終演變為全球性的經濟劇烈動蕩。概括而言,新時期的貿易風險疊加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多種風險因素并存。首先,在逆全球化思潮影響下,地緣政治沖突與貿易保護主義導致的貿易摩擦已嚴重影響到國際貿易的穩定、有序運行,貿易不確定性成為困擾進出口企業正常經營的重要因素。其次,各種新型貿易風險與其他領域國際經濟風險同時存在,并與國際貿易壁壘風險共同加劇了當前國際貿易運行環境的不確定性。二是多種風險作用交織。由于當前國際經濟運行環境風險構成因素的多元化,多種風險之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聯動關系,不僅顯著影響了國際貿易的運行秩序,還深刻改變了一國內部的產業結構、貿易利益以及長期經濟發展趨勢。進一步來看,當今國際貿易呈現出風險疊加的新特征,源于國際貿易分工格局的兩個基本新趨勢。一方面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日益復雜化;另一方面國際貿易關系格局日益網絡化。不管是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復雜化,還是國際貿易關系格局的網絡化,貿易風險疊加這一新特征的出現都給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帶來了嚴峻挑戰,必須構建有別于應對傳統貿易風險的防范機制與措施:首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依托國內市場優勢防范國際貿易風險。其次,加強國際貿易網絡動態跟蹤,進一步夯實區域經濟合作。最后,加強新業態新模式下全球價值鏈分工與國際貿易風險防范。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