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崔馨文(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一個國家的未來在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加速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勢不可擋,需要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鮮明特色和突出政治優勢,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課建設,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主陣地,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對的主體,要著眼新形勢、把握新要求,圍繞學生多元需求,繼續強化高校思政教育,堅持立德樹人、培根鑄魂,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匯聚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強大力量。
關注學生當下學什么,注重在高校課程設置中強化政治引領。政治性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更是其質量提升的保障。相較于高校其他專業課程更側重于向學生傳授知識,思政課肩負著塑造學生正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使命,對青年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牢記“國之大者”,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放在首位,將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及時融入教學,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不斷提高學生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通過強化政治理論教育,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培養廣大學生立志為人民服務、為治國理政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成為扎根中國大地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注學生平時想什么,注重在高校課堂教學中強化理論延展。在數字信息技術、即時通信設備、智能手機產品影響下成長起來的Z世代青年,他們求知發展愿望強、辨別是非能力相對弱一些,容易受到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的影響。思政教育要以深刻全面的調查分析為基礎,練就明辨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種模糊的、錯誤的觀念的能力,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理直氣壯地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把大是大非問題講清楚、講透徹。思政課教師只有懂得學生、理解學生,才能感召學生、影響學生,達到啟智潤心的育人效果;通過實現問題導向與答疑解惑相結合、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相結合、過程導向與結果導向相結合,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動理論知識入腦入心;尋找不同的載體傳授理論知識,通過不同的媒介讓理論“活起來”“熱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的熱情,不斷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讓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關注學生目前做什么,注重在高校課題研究中強化實踐指向。“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的思想灌輸,而是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領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檢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用于實踐,創新于實踐,實現理論培育和實踐引導根本統一。要把聯系實際、促進知行合一貫穿教學全過程,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實施,注重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在守正創新中講好新時代思政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平臺,讓思政課更加可感可知、生動鮮活,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同時,思政課教師也應把學生的特點和教學的重點、理論的難點、社會的熱點相結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靈活運用于社會實踐。通過實踐教學活動的持續開展,有效引導青年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始終胸懷“國之大者”,練就一身實現自我、奉獻社會、報效祖國的真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