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建設馬克思主義政黨、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型開放、新質生產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會理論學習中心組:以改革精神破解大黨獨有難題、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會理論學習中心組表示,馬克思主義政黨勇于推進改革的品格是與生俱來、由其性質宗旨決定的。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為人民利益而奮斗,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勇于推進改革的勇氣之源、底氣所在。我們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0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堅守初心使命,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形成了黨勇于將改革不斷推向前進的最大動力。不斷推進改革是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活力的法寶。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這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面對前進道路上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要完成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這一中心任務,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因此,新征程上,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必須著力解決“六個如何始終”的大黨獨有難題,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新征程上,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必須著力解決“六個如何始終”的大黨獨有難題,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摘編自《人民日報》
【賈麗民: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好、運用好系統觀念】
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賈麗民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全局,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涉及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以整體性思維加以把握。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所呈現的全局性,要求我們遵循普遍聯系的觀點,在看清改革各領域之間普遍的、客觀的、多樣的聯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各領域改革工作缺一不可,它們共同構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布局。只有堅持普遍聯系的觀點,才能進一步加強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深刻理解和把握改革目標的前瞻性和改革領域的協同性。另一方面,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是范圍廣、結構多、難度大的系統性工程,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各領域各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這需要我們以結構性思維進行分析。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運用全面系統的觀點來協調各領域、各方面、各層次的工作重點,進一步加強全面深化改革系統要素之間的聯動性與協同性,避免在改革工作中顧此失彼、因小失大、相互掣肘。同時,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是關涉社會主要矛盾、人民群眾需求、實踐發展要求、國際社會環境等發展變化的發展性工程,需要我們以過程性思維加以剖析。我們要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正確把握舊事物與新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向,在把握好改革的破與立中制定和落實各項改革措施。新征程上,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必須著力解決“六個如何始終”的大黨獨有難題,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大偉、尹佳音:統籌推進制度型開放和深層次改革】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李大偉、尹佳音指出,當前,我國對外開放已經進入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階段,全面深化改革也已進入推動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的階段。改革和開放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更加明顯。制度型開放為深層次改革提供強大動力。深層次改革為制度型開放創造重要條件。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多變,對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提出新要求。推進制度型開放和深層次改革相互促進,是應對復雜形勢、解決發展難題、激發社會活力的必然選擇。一方面,推進制度型開放和深層次改革相互促進,有利于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趨勢,更好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推進制度型開放和深層次改革雙向互促,有助于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因此,要把統籌推進制度型開放和深層次改革落到實處,力求實效,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一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奠定基礎。二是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改革,為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創造條件。三是在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積極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助力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四是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動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宋錦: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夯實人才根基】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宋錦表示,新質生產力不僅是產業迭代升級的催化劑,更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根基所在。從對生產任務和就業崗位的沖擊可以看到,新質生產力強調了對三類關鍵人才的需求。第一類是尖端科學技術人才,他們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智力引擎,是科學家精神的奮力踐行者。第二類是具備創新思維、企業家精神和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掌握高新技術、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他們是推動新質生產力躍升的關鍵力量。第三類是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并具備數字素養的普通勞動者群體,他們是通過新質生產力提升整個經濟效益的實踐基礎。針對新質生產力對人力資源的特定需求,在人才培養和使用上須精準施策。一是強化科技尖端人才儲備。首先,要加大對基礎研究相關領域尖端人才培養的投入,尤其要擴大這些領域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并提高培養質量,在高階人才培養上積蓄后勁。其次,要關注國際人才競爭激烈態勢。中國應采取更為積極主動的策略,聚焦高層次人才的回流、引進和國際交流,通過人才政策激勵,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人才基石。二是明確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我們要構建開放、多元、互動的教育生態系統,推行創新能力培養教育理念,將教育目標從知識傳授轉向激發學生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動態協同教育機制。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是教育責任主體,應構建包含政府、企業、學校、其他培訓機構、科學和行業代表、教師、學生及其家庭等多方參與和互動的機制,推動課程改革、科教融匯、產學研用一體化進程等。四是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和韌性。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會加劇就業市場波動,對此要優化就業管理策略,有效維護就業穩定,確保市場健康發展。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