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貿易、科技創新、全球治理、全面深化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郭繼文、馬述忠:從技術維度推進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
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郭繼文、浙江大學中國數字貿易研究院院長、教授馬述忠認為,數字貿易是數字技術在貿易領域應用而產生的結果,大致可分為貿易數字化和數字化貿易兩部分,前者強調傳統貿易活動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后者主要指以數字內容、數字服務和數據為標的的新型貿易活動。在技術賦能下,信息搜尋、營銷推廣、溝通磋商等貿易成本持續降低,吸引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到貿易活動當中,供需匹配效率顯著提升。量質齊升是我國數字貿易進一步發展的方向,這對數字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都提出更高要求。現實中,既要注重技術應用的廣度也要注重技術應用的深度。提升數字技術在數字貿易中的應用廣度。一是在數字貿易活動中應用更多前沿技術。二是拓展數字技術在數字貿易中的應用場景,補齊制約數字貿易發展的短板。提升數字技術在數字貿易中的應用深度。一方面,提升數字技術在中小企業的滲透率。中小企業是數字貿易活動的絕對主體,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提升數字貿易整體績效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利用數字技術深入優化數字貿易全鏈路。盡管目前數字貿易很多環節都已觸及數字化,但仍存在不少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地方,還未能實質性發揮數字技術在降本增效方面的作用。
摘編自《光明日報》
【楊丹輝:發揮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丹輝認為,科技創新在發展生產力中的關鍵地位和作用,已在人類歷史上被反復驗證,并將繼續適用于當前和今后的經濟社會發展。從歷史邏輯出發,生產力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與科技創新密切相關。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向縱深發展,一批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持續涌現,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創新活力進一步釋放,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加速轉型,對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此同時也大大豐富了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內容和類型,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塑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提供了現實條件。從國際經驗來看,后發國家在趕超過程中往往通過承接技術轉移等方式獲取先進技術,技術進步路徑單一,要素結構優化滯后。如果發展戰略思路囿于傳統要素稟賦和靜態比較優勢,過度依靠技術引進發展產業,而不是通過推動科技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轉向內生性發展,就很難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也難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從實踐基礎來看,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科技實力顯著增強,不少領域從跟跑向并跑甚至領跑轉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生命科學、航空航天、深海探測等領域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這些科學技術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生產方式、產品形態和服務模式,催生出全新的生產力質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壯大,加快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新影:以中國智慧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王新影認為,在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進程中,倡導踐行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機制規則、加強全球治理議題設置,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注入強勁動力。以聯合國為核心堅定踐行多邊主義。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承諾始終做多邊主義的踐行者,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積極推進全球治理機制規則的改革創新。通過改革完善現有體制機制和創新發展新的治理機制平臺,進而保證治理機制切實反映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的國際政治現實和由此帶來的國際力量對比的新變化,如進一步推動落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改革決定,推動世界銀行投票權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等。強化全球治理議題設置以凝聚變革共識。全球發展倡議將發展議題重新置于國際議程的核心,堅持發展優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普惠包容、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行動導向,推動多邊發展合作進程協同增效,加快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呼吁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馬洪順:人民群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
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范大學基地研究員馬洪順認為,新時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人民群眾既是國家的主人,又是改革的主角。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事業的實踐主體。改革開放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變革,改革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無不凝結了億萬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決定了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人民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參與者,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方法和創新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計劃、政策規劃必須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要充分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改革的各項舉措要契合人民群眾的需求度、滿意度。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我們才能克服困難,應對挑戰,凝聚共識。充分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人民群眾具有無限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往往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會轉化為推動歷史變革的巨大力量。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如果沒有中國人民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精神,就不會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等等。人民是現實社會的直接接觸者、基層實踐的主要參與者,是最了解現實情況的群體。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頂層設計與社情民意緊密結合,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為改革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
摘編自《中國婦女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