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明進(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際論壇》副主編)
文風是作者在撰寫文章時運用語言文字的風格,既可以體現在文章內容方面,也可以體現在文章形式方面。透過一個人的文風,往往能夠看出作者的治學態度、價值觀念、工作作風和思想狀態。重視學術期刊的文風建設,關乎學科建設的發展方向,事關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因此輕視不得。文風是作者的行文風格,也體現出學術期刊對作者的規范性要求。期刊編輯參與文稿的編輯創造,編輯不是所刊登稿件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甚至“引領者”。因此,學術期刊與所刊載論文的文風亦有著難以割裂的關系。
國際關系研究的文風問題
作為一名國際關系學術刊物的從業人員,筆者認為,當下國際關系研究的文風受到外部環境和作者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影響,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論文篇幅冗長,缺乏原創性思想,甚至有背離學術初衷的傾向。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首先反對的就是長而空洞的文章,斥其為“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學術論文的撰寫和發表,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形成文字需要一定的篇幅。但是,近年來,國際關系類期刊論文的篇幅越來越長,有的期刊要求論文篇幅不得低于25000字,有的要求不低于30000字。有些期刊原來每期能夠刊發10多篇文章,現在每期只能刊發5篇左右。在學術界發表需求旺盛的背景下,這種做法實際上壓縮了學術發表的空間,傷害了學術共同體的利益。同時,一些論文為了增加字數,添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數據和例證材料,導致原創觀點少,思想性缺乏。這種現象對學術期刊發展和學術共同體都是有害的,不利于學術研究的創新和良好學術環境的養成。更為重要的是,它背離了辦刊的學術初衷。
其次,論文食洋不化的現象依然存在。有些作者因為精通外語,外文文獻閱讀得多,便毫無甄別地引用外文文獻。有的論文在談到中國領導人的講話內容時,引用的竟然是《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的報道。更有甚者,在討論與中國有關的國際問題時采用的竟然是西方立場。通常出現上述問題的,往往是學術上的新手,他們需要在實踐中接受更多鍛煉。但更為常見的情況是,一些作者把西方理論當成“尚方寶劍”,亦步亦趨,甚至炒作西方學者拋出的一些概念。特別是針對西方學者拋出的“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金德爾伯格陷阱”等質疑甚至抹黑中國未來發展的概念,有些學者仍樂此不疲地做西方理論的“搬運工”,并因此陷入西方的話語陷阱。
再次,論文“包裝”精致,“學究腔”明顯。筆者在審讀論文時經常發現,有作者借用西方學者的某一套理論,把理論寫得非常煩瑣,基本概念界定也非常復雜,行文晦澀難懂,看似“高大上”,實則理論與分析是“兩張皮”。這種“學究腔”因其手法稚嫩,也可以稱為“學生腔”。國際關系理論多種多樣,某一理論可能僅在說明某一問題上具有說服力,搬到另一種場合則完全講不通。有的理論看著好,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多是空中樓閣。理論學習不透,就不能熟練運用,但卻拿一些理論或者艱澀的學術概念過來“裝樣子嚇人”,“以艱深文其淺陋”。理論的價值在于為我們理解人類世界的社會現象,如果做不到,或者晦澀難懂,則說明理論運用出了問題。
最后,重視西方學者的知識生產,忽略中國學者的知識貢獻。任何學術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展開的,嚴謹的學術研究都很重視文獻綜述和對前人研究成果的說明。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國際關系研究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快速發展,產生了一些立足本土經驗的成果,但這些研究成果卻往往被淹沒在文獻綜述中,甚至有種作者投稿時,不大量引用西方文獻,就不是好文章的傾向。這種情況在20世紀80—90年代還情有可原,但當下幾乎任何一個國際關系研究領域都能看到中國學者的學術貢獻,忽略中國學者的研究是不正常的。這種情況往往沒有立足中國的國情,缺少學術研究的中國視角。
此外,國際關系類期刊在文風建設上還存在文章“八股化”、選題過于強調熱點、重視大國或大國關系而輕視中小國家等問題。當然,上述問題的存在,功利因素作祟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改進國際關系期刊論文文風
文風是期刊編輯素養、期刊品位、學術質量的風向標和晴雨表,關乎學術話語的守正與創新,以及期刊編輯的規范度和執行力。改進國際關系期刊論文存在的文風問題,對建構中國自主的國際關系知識體系具有積極意義,因而需要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建設。
第一,樹立優良的學風。文風和學風有密切的關系,良好的文風必須以良好的學風為基礎。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問題為導向,面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所面對的實際問題從事科學研究。只有研究真問題,才能夠避免行文中的“假大空”。學術期刊要助推學界形成文風樸實的學術研究風氣,推出能夠擊中問題要害、解決關鍵問題的學術研究成果,形成理實結合、知行合一的文風。
第二,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國際關系類學術期刊論文所顯示的文風問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術評價體系尤其是期刊評價體系存在諸多問題造成的。因此,要嚴肅檢視現有學術評價體系的利弊得失,摒棄因片面追求影響因子和論文轉載量等因素而造成的種種亂象,構建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使學術論文的發表回歸其初衷。即更多關注論文解決了什么問題,有什么創新,而不是關注其有多少引用和轉載量。只有這樣,才能杜絕“假大空”的文風。
第三,立足國情,助力建構中國自主的國際關系知識體系。在吸收西方國際關系研究的優秀成果的同時,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的應用,立足中國外交的鮮活實踐,開展中國特色的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只有這樣,才能杜絕洋腔洋調、食洋不化的“八股文”,推動文風的根本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