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思姚(江蘇省長江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周建超(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部署了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提出“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一科學決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所作出的重要戰略安排,對于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世界歷史時代的必然要求。馬克思、恩格斯在創建唯物史觀的過程中鮮明地指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各民族國家普遍交往的拓展,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世界歷史時代,“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外開放是世界歷史時代任何一個民族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但近年來在世界各國之間聯系、交往、依存日益密切的同時,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孤立主義等諸多不可控因素影響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的挑戰和考驗。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局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內國際情勢,統籌“兩個大局”,強調要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地惠及各國人民。新時代以來的十余年間,中國已構建起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加速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經濟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高水平對外開放繼續推向前進。
第一,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同國際規則高水平對接。制度型開放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也是當前中國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我們主動作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戰略舉措。”隨著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的經濟已深度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必須將傳統的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要以積極的態度,主動對照國際高標準的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等領域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相容相通,打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始終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機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共同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
第二,深化外貿體制機制改革,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僅要堅持高質量引進來,還要實現高水平走出去,從貿易大國轉變為貿易強國。為此,我國需要在外貿體制、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上下功夫。一是要善于在新領域中搶占先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貿易發展逐漸呈現出數字化、綠色化,新領域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對象。中國更要注重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打造貿易強國制度支撐和政策支持體系,創新發展數字貿易,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建設,爭取在新業態新模式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要發揮自身服務貿易優勢。將服務業作為重點領域,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努力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務。三是要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持續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的建設,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從而吸引更多高質量的全球資本、人才、技術、管理參與到高質量發展體系中。
第三,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當前,我國的開放已呈現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但還存在各區域開放程度不平衡的情況。因此,必須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注重統籌總體和局部協同發展,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提高開放水平,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同時,要不遺余力地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自由貿易港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海南作為第一個試點區,要牢牢把握國際通行規則,在推進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膽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制度創新成果。此外,還需要充分利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發揮香港、澳門地理位置和資源在對外開放體系中的優勢,以及促進兩岸經濟文化合作的制度和政策作用,打造多樣態的開放高地,推動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第四,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當前,中國已經同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成立了20多個專業領域多邊合作平臺,充分彰顯了增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智慧和對外開放的世界意義。新征程上要落實好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穩步拓寬合作新領域,加強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能源、稅收、金融、減災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臺建設,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脈絡與推進路徑研究”〈23ZDA01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