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過程人民民主、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城市創新生態系統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車宗凱、楊子強:以廣闊視角來深刻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
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車宗凱,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楊子強指出,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的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對人民民主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作出的科學總結和在新時代的新的偉大實踐作出的高度理論概括,清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民主觀,集中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和特點優勢,有力彰顯了我們黨在新征程上以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自信和底氣。我們要從歷史發展、理論脈絡、實踐效果、國際比較的廣闊視角來深刻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從歷史發展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追求民主、發展民主、實現民主的偉大創造;從理論脈絡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生動詮釋“兩個結合”精髓要義、充分體現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偉大創造;從實際效果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展現出廣泛充分、真實具體、有效管用顯著優勢的偉大創造;從國際比較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為豐富和發展人類政治文明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偉大創造。可以說,當世界人民對西方“民主燈塔”祛魅之時,神州大地上生機勃勃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以及基于成功實踐得出的全面、真實、開放的民主評價標準,科學回答了“民主之問”、廓清了“民主迷思”,豐富了民主理論與實踐,為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摘編自《人民日報》
【邵學清、盧陽旭: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邵學清、研究員盧陽旭認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強盛之基,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當前,應立足國家發展所處歷史方位,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錨定科技強國建設目標,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具體來講,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要從大局出發,做好思想動員和工作統籌,平衡好“快變量”和“慢變量”、“破”與“立”之間關系,突出科技的戰略性地位,以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為重要牽引,把教育、科技、人才各方改革都聚焦到一體化發展上來,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首先,要把對創新主體的評價改革作為關鍵著力點,進一步激活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其次,面向科技強國建設需求,強化科技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再次,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吸引各類優秀人才投身科技創新事業。最后,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匯聚,把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落到實處。
摘編自《光明日報》
【郭麗巖: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為經濟持續向好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郭麗巖指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國內有效需求潛力尚待釋放,需以自身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確定性應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不確定性,統籌好政策制定和執行全過程,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為經濟持續向好提供有力支撐。一方面,要持續優化經濟結構、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建設美麗中國、統籌發展和安全是衡量經濟治理效能的多重維度。只有加強全面謀劃,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比如實現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相結合,有效銜接短期目標與中長期目標;聚焦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有機結合,增強國內國際市場聯動效應;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實現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才能不斷提高經濟治理的整體效能。另一方面,要堅持系統觀念強化政策協同。穩妥把握多重工具的交互影響以及回應多元主體不同訴求,對優化宏觀調控政策的“時度效”,尤其是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和政策協調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堅持運用系統觀念統籌謀劃,尤其是通過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高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把握量變和質變的關系,更好統籌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把握全局和局部、整體和個體的關系,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等等舉措,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向好。除此之外,展望“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穩”的基礎更牢靠、“進”的勢能更強勁,錨定目標任務,多措并舉打出高效政策“組合拳”,就能形成競相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激發更大的發展潛能。
摘編自《經濟日報》
【周俊: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為我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提供新動能新機遇】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周俊表示,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自主開放是指基于自身發展需求和世界發展需要,在無國際協議或承諾約束的情況下,?自主選擇開放領域、節奏和規則?,既不是受外界壓力的被迫開放,也不是僅立足于自身利益的“自利”開放。單邊開放是指非對稱降低市場準入壁壘,不尋求對等或互惠條件的開放?。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是對傳統“協議開放”和“對等開放”思想的超越,具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從經濟學理論來看,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能夠提升開放水平與質量。從我國發展實際來看,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適應了新階段我國對外開放需求和特點。從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來看,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有利于更好應對外部經濟環境。同時,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是基于我國長期對外開放的實踐經驗和新時代以來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實踐探索,經系統研判后得出的科學結論,也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始終是圍繞國民經濟發展目標、國內市場建設與發展等自身需求獨立設計和實施的,為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國穩固的經濟基礎是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的充足底氣。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將跨國經貿合作從形式對等轉向實質公平、從零和博弈轉向包容互惠,既有利于為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和制度條件,也展現了我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摘編自光明網-理論頻道
【郭斌:打造城市創新生態系統】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主任、教授郭斌認為,城市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離不開人才的吸引與涌入。年輕人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尤其在科技創新和創業領域,他們的活力和創造力更是不可或缺的土壤。新興城市若想形成對青年人才的磁吸效應,需在生活成本競爭力與事業機會供給間尋求平衡。構建完整且高效的產業鏈和創新鏈對于打造城市創新生態系統也是重要的基礎。技術創新在市場化和產業化當中一直存在著兩個需要破解的難題:技術與市場的融合,以及效率與靈活性的悖論。這要求技術創新不僅要發展技術本身,還需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并解決成本和品質穩定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依靠企業自身,還需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資源。高校作為知識生產的策源地與人才培育的搖籃,在城市創新生態系統中同樣至關重要。高校在城市創新生態系統中可以為科技創業企業輸送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的人才;通過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并埋下未來創業的種子;還可以憑借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為技術創新和思想碰撞提供肥沃的土壤。城市創新系統的打造,也有賴于持續而系統的政策引導與制度創新。城市管理者通過實施長期性的創新創業支持計劃,能夠有效激發經營主體的創新動能,形成青年人才與產業需求的良性互動。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