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近平經濟思想、思政課建設、堅持“兩個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顧海良:習近平經濟思想升華了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理論境界】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顧海良強調,前不久,《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以下簡稱《文選》)出版發行,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建設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這些著作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我國實際,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對不懈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經驗的理性提升,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提供了權威教材。習近平經濟思想升華了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理論境界,創新發展了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學術內涵和學理規范。深入學習貫徹《文選》,就要深入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經濟思想對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創造性探索。通讀《文選》可以感悟到,習近平經濟思想立足中國大地,深刻回答新時代中國經濟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等重大問題,深入探索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從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再到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從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再到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經濟發展新常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從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到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些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都扎根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為基礎,推進了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
摘編自《人民日報》
【任鵬:增強思政課針對性是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的必然要求】
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任鵬表示,當前,思政課建設已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更加要抓住針對性這一關鍵點,在適應學生、貼近實際中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切實提升思政課培根鑄魂的育人實效。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把道理講深講透需要針對性,講活更需要針對性。高校各門思政課所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不盡相同、各有側重,有的注重向學生講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創新理論之“理”,有的強調讓學生洞悉黨史、國史、國情之“史”,有的在于引導學生感悟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之“情”。如果忽視了各門課程的差異性,按照“千書一面、千人一面”的標準講成“一般齊”“同質化”,道理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就會大打折扣。只有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有的放矢開展精準化、精細化教學,才能切實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的新鮮感和接受度,真正打通道理入心入行的“最后一公里”。增強思政課針對性是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的必然要求。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更加自信自強、富有思辨精神,但也不可避免會在理想和現實、主義和問題、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如果不能精心引導和栽培,就會使學生產生懷疑甚至跑偏,進而陷入成長發展困境。學生的疑惑是思政課要講清楚的重點,而針對性就是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向學生釋疑解惑。通過對學生精準畫像、精準把脈,在滴灌式教育中直面學生追問、解答學生關切,能夠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辯證認識、理性分析“內卷”“躺平”“孔乙己長衫”等現實問題,讓思政課“所教的”、學生“所學的”成為青年成長成才道路上的指南針和助推器。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劉倉:堅持“兩個結合”,必須深刻領會蘊含其中的方法論意蘊】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劉倉認為,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深刻總結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提出“兩個結合”重大命題。“兩個結合”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持“兩個結合”,必須深刻領會蘊含其中的方法論意蘊。實踐證明,只有堅持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科學觀察和解釋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各種現象,揭示蘊含其中的普遍規律。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使馬克思主義呈現出更多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為進一步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學的思想方法。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穎:推動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確保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穩固、結果可靠】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穎指出,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珍愛和呵護地球是人類的唯一選擇。隨著全球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能源資源短缺等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生態治理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要在全球生態治理中有所作為,必須首先解決好國內生態治理問題,而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推動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是確保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穩固、結果可靠的重要前提。概括而言,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涉及制度環境、制度安排和實施機制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從制度環境上看,當前,綠色發展理念在我國已深入人心,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不斷增強,全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建設美麗中國已成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從制度安排上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專門部署“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生態文明制度的框架體系。我們黨將生態文明嵌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總體布局、重大戰略等關鍵層面,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及30余部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實施最嚴格的地上地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幾十項具體改革方案相繼出臺。從實施機制上看,深入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強化生態監管體系建設,強化政府和企業在生態治理中的責任意識,確保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陳銳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