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曉星(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社會學系主任、教授)
城市更新是新時代黨和國家的重要工作,是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要求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著力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作為城市這一有機生命體的重要特質,歷史文化傳承已成為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
城市更新承載時代使命
城市發展是人與環境不斷互構的過程,城市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人造環境,以更好的生活為追求指向。不同階段的城市服務于不同的目標,并形塑了該階段的城市規模和城市空間格局,如傳統社會的城市往往圍繞著生存、安全、神權或皇權等而建,工業社會的城市則形成了以生產為導向,沿工廠、鐵路、運河等交通設施布局。
前一階段的空間布局在后階段發展過程中往往面臨較大沖突,過往空間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老化、環境破壞等成為亟須解決的城市問題。但是,在改造過程中往往出現大拆大建、破壞歷史風貌、“千城一面”等諸多問題,城市更新理念需調整。新時代,城市發展更加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注重提升人居環境品質,經濟活動強調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城市更新更為注重文化創意以及對博物館、藝術館、劇院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同時思考對傳統農業城市、工業城市等遺產的繼承和活化。如何完善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成為推進城市更新、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議題。
歷史文化傳承城市記憶
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在不同發展階段積淀了不同的集體記憶。在文化層面,城市更新意味著對原有文化的傳承以及新的文化元素的動態變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城市建設與發展,強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更新必須從以往的注重物質形態轉向關注城市的文化層面,協調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
我國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不同階段的歷史同時凝聚在城市中,使城市成為一個立體的、具有濃厚歷史感的空間。在各地的城市更新中,歷史文化街區、工業遺產街區和城中村成為重點關注的類型。
歷史文化街區體現了特定歷史階段形成的城市風貌,反映了城市的歷史文脈和城市記憶。我國各大城市都保留著具有獨特價值的歷史文化街區,它們是城市不同生命階段的歷史沉淀,也是人民集體記憶的載體。例如,北京中軸線是明清時期形成的皇家主導的城市建筑群,廣州的騎樓街反映了近代廣州作為通商口岸的歷史。漫步其中,既能感受到古代城市規劃的理念,又能體會到古代人們在該區域中的生活習俗,還能與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產生時空聯系。
工業遺產街區反映了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場所,其承載著原有的工業文化、工人的集體記憶和城市的轉型升級。工業遺產街區包含著不同的工業物理空間,如廠房、倉庫、宿舍區等。例如,東北老工業基地街區承載了新中國“一五”計劃時期重工業發展的歷史,北京798藝術區的前身是20世紀50年代蘇聯援建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工業遺產街區距離人們的生活較近,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奮斗史,也深深鐫刻著工人群體在工業化歷史階段的集體記憶。
城中村是我國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產物,是一種特殊的空間形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都形成了較多的城中村。城中村的空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城鄉二元發展中的矛盾和張力。城中村的建設往往建筑密度高,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落后,亂搭亂建現象較為普遍。但城中村也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發展的歷史,村落的祠堂、古樹、傳統街巷與外來文化并存,是市井文化的活態載體,在改造過程中尤需注重集體記憶的傳承。
城市更新連接城市過往、當下與將來
不同類型的城市與區域反映了城市作為過往、當下與將來的載體,需要有序、分類、有創意地進行更新,而非“一刀切”地大拆大建。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這些重要舉措彰顯出城市更新中文化傳承與活化的重要性。
城市更新注重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注重過往城市文化的動態傳承,要注重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對現階段的城市發展而言,文化已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老城及歷史文化街區對游客等形成了較大的吸引力,成為城市的名片,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各種博物館、咖啡館、美術館、學校等的不同組合,能夠更好吸引創意群體的集聚,各種公共設施成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體現,驅動著城市區域經濟發展。
城市更新注重城市形態的物理更新,也注重過往城市社會的動態更新。過往的城市更新更注重對物理空間形態的更新,對建筑等進行維修或改造。但是,城市發展帶來了人口的變化,如在歷史文化街區中,城市更新對原有老街區的保護也需重新安置原有居民。在城中村改造中,也需注重對原有村民的拆遷安置以及后續社區生計的培育。城市更新意味著社會的動態更新,我們要推動建設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城市更新關注新的城市想象,也注重與全球不同城市的動態聯結及文化創新。城市發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不同的城市相互聯系在一起,城市與城市之間形成了互聯網絡。全球不同城市的更新從對歷史文化街區、工業銹帶到貧民窟的治理,都給我國城市更新提供了經驗借鑒。人文關懷成為城市更新的關注點,以公共設施為載體,以文化創意為表現形式,既包括對人的需要關注以及物質設施的更新,也包含城市精神文化空間的重構。這些不同的經驗激發了城市創新活力。現階段,我國不同城市也逐漸通過制定和調整城市文化發展戰略進行文化創新。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原有的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改革和內生依托,要求城市更注重自身內涵式發展,注重對城市形象的打造,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城市更新應注重對于城市過往、城市當下與城市將來的連接,通過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大空間,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