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郝棟(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戰略哲學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施一系列具有基礎性、系統性、長遠性的舉措,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與結構性變革。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有助于我們全面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意義,也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生態文明理念的發展歷程
生態文明理念的形成與演進,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創新與制度實踐成果,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從感性認知走向理性升華的過程。黨始終高度重視資源保護與環境治理,生態文明思想也隨國家發展階段的不同而不斷豐富和發展,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百廢待興、工業基礎薄弱的背景下,國家建設的重心主要集中在經濟恢復和基礎設施建設上。盡管當時生態文明概念尚未系統提出,但黨和國家已經開始關注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提出“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基本方針,為后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雛形性的實踐基礎。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問題,逐步將環境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的出臺,標志著中國環境保護進入制度化、法治化階段。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生態文明”概念,標志著中國生態理念邁向系統性建構階段。
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日益系統化、戰略化。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態文明理念實現了歷史性飛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新時代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旗幟,逐漸形成系統理論體系。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美麗中國”成為共同愿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日益完善,生態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發展,經歷了由實踐到理論、由理念到戰略的系統演進過程,既體現了黨對自然規律認識的深化,也反映了我國發展理念日益向綠色、低碳和可持續方向的戰略性轉變。
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指導實踐落地,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表現在生態質量持續改善、綠色發展深入推進、治理體系不斷完善以及全民生態意識顯著提升等多個層面,彰顯了從理念躍升到現實治理能力的深刻轉化。
歷史性變化,體現在生態文明建設地位的顯著提升與制度化推進。從以往注重局部治理的實踐探索,發展到如今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被正式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寫入黨章。這一變化不僅在話語層面完成了理念的升華,更在治理層面實現了機制的拓展和創新。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確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成為全黨全國的共識。同時,這一歷史性變革不僅體現在話語體系的重塑上,更落實到了制度層面,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等制度不斷健全,構建起基礎性、長效性的治理體系,推動生態治理逐步走向系統化、法治化和規范化,彰顯了從理念確立到制度生根的歷史性進程。
轉折性變化,體現于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與發展模式的深刻調整。全國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治理成效日趨顯著。2024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29.3?μg/m3,比2023年下降2.7%。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7.2%,提高1.7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占比僅0.9%,下降0.7個百分點。這些變化不僅體現出治理能力的躍升,也反映出發展理念的更新和治理方式的創新。以生態紅線制度為代表的空間管控機制,以及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重點區域綠色轉型的持續推進,標志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走出傳統路徑,邁向更加主動、科學、協調的治理新階段。
全局性變化,體現為生態文明理念已經深度融入國家治理的整體架構,并在推動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等方面系統發力,推動生態文明貫穿國家治理全過程,從經濟結構的綠色轉型到社會治理方式的創新,從“雙碳”目標的提出到全民環保意識的提升,生態文明已成為全領域、多層級治理體系中的核心議題。可以說,生態文明已不僅屬于環保工作的范疇,更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國家戰略深度融合的系統工程,展現出從局部突破向全局統籌的戰略升級。
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總結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最具系統性和戰略性的工程之一,凝聚了黨對自然規律、發展邏輯與治理方式的深刻把握。在全球生態危機加劇的背景下,中國走出一條以綠色低碳為導向、以制度創新為保障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就。這些成果的背后,是中國共產黨對自然規律和發展規律認識的持續深化,既有深厚的理論指導,也依賴于制度優勢和治理能力的高度整合。
生態文明建設是對辯證法客觀規律的遵循。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社會實踐必須在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展開,不能脫離自然發展的邏輯軌道。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基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認識,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路徑。實踐中,我們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重要發展理念,將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穩定性視為發展的基本底線。在治理理念上,更加強調系統觀、整體論,體現出對生態系統內在調節機制的深刻尊重。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這句警示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生態文明建設不是單一技術或政策的堆疊,而是從根本上重新認識和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將辯證法中“對立統一”“普遍聯系”和“量變到質變”等基本規律,具體而深入地運用到生態治理實踐中的過程。
正確處理“五個重大關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準則。在進一步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正確處理好“五個重大關系”,這蘊含著必須按照客觀規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性實踐要求。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要求我們把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根基而非附屬,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舊邏輯,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同增進。正確處理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強調“治標”與“治本”的同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必須形成聯動機制,打通部門壁壘與區域協同。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要求發揮自然生態的自我演替能力,在自然演替受限的區域進行適度人工干預。正確處理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推動制度、政策、文化協同發力,讓生態意識成為群眾的普遍價值認同。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強調在履行國際責任的同時堅持中國國情導向,既不跟風承諾也不落入被動。
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不是線性的,而是系統協調、長期博弈的過程,這也正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現實體現。在新發展階段,必須站在全局戰略高度,以更新理念、更寬視野謀劃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格局,真正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統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武桃宇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