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程媛(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縱深演進,生成式AI的技術大潮正在席卷全球千行百業。生成式AI以大規模預訓練語言模型為技術基座,支持使用基于遮蔽內容的自監督學習機制實現全新內容的生產創造。相較于傳統AI,其核心優勢不僅在于從自然語言擴展到圖像、音頻、視頻等全媒體形態的內容處理能力,更在于其形成了“理解-生成-創造”的完整創作鏈條,能推動社會生產的效率革命與范式革新。
近年來,面對全球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這一背景下,生成式AI作為開發工具,以中國古代文明、詩詞歌賦、神話傳說為素材開發的AI文藝作品廣受好評,恰恰勾勒出生成式AI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為“講好中國故事”這一時代命題注入新鮮動力的無限可能。
生成式AI參與中國敘事的內在機理
從技術視角審視,生成式AI參與當代中國故事創作和講述的機理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是作為知識集成的認知中介提供敘事素材。生成式AI依托千億級參數模型構建起體量龐大的數據庫,為中國敘事提供了堅實基礎。無論故事選題還是內容重構,創作者只需根據提示詞提出要求,生成式AI就能調用預訓練階段的海量語料儲備,給出不同的敘事方案,從而幫助策劃者快速獲取靈感,拓展思路,從多維度、多視角助力中國故事立體化表達。
二是作為內容生產的智能協同主體提升敘事效能。在不斷優化的神經網絡模型、持續創新的注意力機制以及強勁算力的協同下,生成式AI能夠從篇章級的原始語料中解構出字詞一級的細粒度語義單元,并將之置于立體、高維的語義空間,通過語義匹配實現敘事素材的快速聚合。傳統需以“年”為周期的創作流程,現在可壓縮至“月”甚至“周”量級。AI智能體更是生成式AI的“集大成者”。它能充分調動各類生成式AI在圖像、音視頻、3D模型等領域的創作能力,把中國故事加工轉化為“繪聲、繪色、繪情、繪意”的多模態形式,從感官上達到敘事效果的大幅躍升。
三是作為大眾參與的普惠性工具降低敘事門檻。傳統故事書寫受到數據來源、專業門檻與設備條件等因素限制,普通人難以以“創作者”的主體身份融入其中。生成式AI作為大語言模型在多個實踐領域的落地,正打破這道橫亙已久的創作圍墻。通過提示工程和交互式圖形界面,敘事創作者能夠方便自如地實現創作需求,生成高質量、個性化的敘事作品——截至2024年底,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數達302項,用戶規模2.49億。生成式AI觸達千家萬戶,讓普羅大眾得以突破知識、技術乃至文明的藩籬參與故事創作傳播,推動“人人都是中國故事講述者”的文化愿景成為現實。
生成式AI賦能“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進路
利用生成式AI這一優質生產工具講好中國故事,應從敘事內容生產、話語轉譯、傳播優化三個環節著力,不斷拓展中國敘事的吸引力、親和力和生命力,以便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理解中國。
開展人智協作,增強中國故事的吸引力。精彩的中國需要精彩的講述。當前,在中國故事創作階段可采用“AI生產+人工優化”的模式,既能為全流程提質增效,又便于在作品中注入屬于當代中國的精神詮釋。在敘事生產階段,充分利用生成式AI在內容理解與產出方面的能力,從大范圍敘事語料中圍繞主題梳理敘事主線、提煉敘事單元、制定敘事表達策略,節省前期策劃與創作人力投入;輔以生成主題契合度高的動畫、視效、旁白和背景音,為受眾提供豐富的視聽體驗。如此,創作者在后期即可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作品的內涵把控上,在敘事內核中同時融入中華文化基因與時代精神特質,讓中國故事在新時代“活起來”。
推動跨文化轉譯,提升國際敘事的親和力。中國故事能否講好,關鍵要看中外受眾想不想聽、能不能聽懂、是否能產生情感共鳴。因此,講好中國故事應具備“用戶思維”,利用生成式AI的多語言優勢,主動對中國故事進行在地化、通俗化的譯介和傳播。借助大語言模型實現“天人合一”等東方智慧的國際話語轉換,打破中國文化外宣的理解壁壘。不僅如此,敘事創作時還可以根據對應群體興趣偏好和文化訴求的分析,找準中外的利益交匯點、話語共同點和情感共鳴點,藉由算法驅動的分眾敘事策略,有效破解文化折扣難題,幫助中國在地球村中尋找到更多知音。
吸納共創反饋,拓展中國故事的生命力。“講好中國故事”從來不是一個單向的、靜態的過程。數字時代,更要借AI技術的東風吸納更多受眾參與中國故事的生產、再造和反饋,不斷為書寫中國故事新篇章注入源頭活水。一方面,廣泛應用生成式AI技術以降低創作門檻。激勵來自不同國別、不同文化的群體講出自己的生動故事,將敘事重心落在生活于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人”上,在以微觀敘事展現立體中國形象之時,也促使受眾在主動講述的過程中加深認知與體察。另一方面,建立基于用戶反饋的敘事系統。借助情感計算和語義分析技術,實時捕捉受眾認知圖式的變遷軌跡,推動敘事策略的動態調適,進而形成“生產-傳播-反饋-再生產”的良性循環,讓中國故事在長久的充盈與流動中持續煥發新生。
值得強調的是,技術賦能必須始終服務于價值引領。利用生成式AI參與敘事生產傳播的根本旨歸,在于建構具有文明主體性的中國敘事范式。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智協同的過程中,既要善用技術工具提升敘事效能,更要堅守人文主體在價值導向、倫理規約方面的核心地位,使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在數字文明時代實現辯證統一。唯有如此,方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真正講好既承載中華文明精髓、又彰顯人類共同價值的中國故事。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社會影響與風險治理研究”(24&ZD18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研究生王藝潔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