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鄉村規劃設計的誤區、民主制度、改革力量、國家與社會、市場與政府關系、自貿區混戰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昌平:警惕鄉村規劃設計陷入“城市化”誤區】
中國鄉村建設院、中國鄉村規劃設計院李昌平指出,現在,鄉村規劃設計和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政府每年都為鄉村規劃設計投入大量財力??墒?,大多數規劃設計方案卻沒法落地實施,即使付諸實施了的規劃設計,也有一些是具有破壞性的。在我國,只有城市規劃設計院,甚至大學里關于規劃設計的教育也主要是為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服務的。因此,從事農村規劃設計和建設的專業人才極度缺乏。在大規模的鄉村建設開始之后,城市規劃設計院和大學里的規劃設計人才下鄉進村,“農村城市化”便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鄉村規劃設計及建設比城市規劃更為復雜。第一,城市規劃設計幾乎可以在推倒重來后的“一張白紙”上做規劃設計及建設,而正常的鄉村規劃設計及建設是不能這樣的。第二,城市規劃設計很少考慮落地實施的問題,而農村規劃設計必須以落地實施為前提。第三,城市規劃設計有較高的“可復制性”,因為城市的居住、服務等功能是最主要的,不僅同質化程度高,標準化程度也高。
鑒于多年參與鄉村建設實踐,筆者認為,鄉村規劃設計及建設應遵循幾個基本原則。首先,要對鄉村進行大的分類和定位。其次,要以落地實施為前提做規劃設計,用參與式方法做規劃設計及建設。再次,鄉村規劃設計和落地實施是一個整體的、連續的現場過程。最后,鄉村規劃設計師們要提供系統性的鄉村建設服務。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周平: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利益邊疆】
周平撰文指出,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和日益深化,一國的國家利益溢出領土范圍以及國家間利益交融的現象日漸普遍和深入,并導致了國家疆域及邊疆形態的變化。與此相適應,最早由西方國家提出的利益邊疆概念,逐漸演變為界定全球化條件下國家海外利益范圍的基本概念,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并運用于國家戰略。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不僅無須對利益邊疆說“不”,而且完全可以也應該順勢而為,運用此概念來界定中國越來越突出也越來越重要的海外利益區域,并構建自己的利益邊疆。為此,中國既需要進行利益邊疆的理論構建,形成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的利益邊疆理論,也需要進行利益邊疆的現實構建,恰當地界定利益邊疆,并以鞏固的戰略邊疆來支撐自己的利益邊疆。
【楊永純:理性的改革力量通過真實的信仰才能產生】
中國法學會重大專項課題“審查制度與憲法實施問題研究”首席專家、西南政法大學特聘教授楊永純指出,改革的智慧與勇氣至少包含兩個涵義:一是從個人來看,改革者在新時期必須有擔當的使命,因為人類常常有著精巧復雜的交流方式,卻無端制造出不可思議的矛盾,并演繹出諸多待破解的亂象,而改革者的責任在于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即使面對沉默和爭議,也要在內心倔強地尋找信仰的力量和智慧。二是從國家出發對腳下土地的忠實守護和公眾利益的無畏承擔??茖W的發展不能靠退縮恐懼與趔趄不前來維系,停滯發展和不試錯的沉默,才會真正威脅到穩定和秩序。理性的改革力量通過真實的信仰才能產生,而唯有這種力量,方能打破制度的禁區和利益的藩籬,最終使國家有了發展的氣魄和前行的力量。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任劍濤:國家釋放社會是社會善治前提】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任劍濤認為,試圖實現中國社會的善治,前提條件就是國家釋放社會。國家騰出社會空間,致力治理好那些屬于國家權力領域的事務,社會公眾以自主自治的方式治理好社會的事務。國家與社會,除開以法律和政策供給的方式發生關聯以外,必須被區隔為兩個互不干擾的領域,讓它們各自沿循法治和自治的軌道,有效地運行起來。
對今天的中國來講,國家怎么騰出社會會空間呢?這需要確認國家必須騰出的一些社會空間領域。一是要釋放社會的贏利空間,也就是市場空間。二是要釋放社會公眾的組織空間,讓散沙般的社會能夠按照業緣、地緣與趣緣組織起來。三是要釋放社會公益活動的空間,讓公民們可以有一個互助互愛的自治天地。
摘編自《社會科學報》
【劉世錦:市場與政府之間是共生互補而非此消彼長的關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指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新突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當然,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更重要的是由問題倒逼的。另一方面,通過市場作用的“升級”,釋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堅定不移。
在強調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正確理解政府的作用。概括地說,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保護產權、保障公平競爭、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治理、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宏觀調控等方面。政府發揮這些作用的目的,是為市場更好地發揮作用創造環境、提供服務,而不是替代市場的作用。由此引申開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不是簡單的誰大誰小、誰強誰弱的問題。一種理想的、好的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應當是“有效政府+有效市場”,二者之間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共生互補。改革的關鍵就在于政府要從越位、錯位的地方退回來,在缺位的地方補上去。這正是政府職能轉換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永:自貿區“混戰”與中國應對之策】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副會長李永撰文指出,目前,幾乎所有的WTO成員國都加入了一個或幾個自由貿易區。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幾年,全球自貿區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據WTO統計,截至2014年1月31日,全球范圍內向WTO通報的各類區域貿易協定共583個,其中277個正在實施。因此,有學者預測,全球貿易已經進入自貿區的“戰國時代”,各大自貿區相互競爭、各自割據。至于誰會成為最后的贏家,還未可知。
目前,我國已經簽署了12個自由貿易協定,但這些自貿協定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水平不高、規模有限。我國自貿區建設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大國博弈和利益空間的擠壓。我們一方面要繼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在全球貿易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國各地區利益匯合點,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建設,形成以周邊為基礎、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拓展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發展空間。
摘編自《時事報告》
?。ü饷骶W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