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隱私權與大數據、國學對現代人的意義、“國家治理”的話語權、城鎮化存在的問題、釋放現存風險防止發生系統性危機、城市文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包亞明:隱私權的保護責任應從民眾轉移到數據使用者】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包亞明指出,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隱私權概念,其實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歷史。隱私權可以說是對技術和商業劃定的法律邊界。移動互聯帶來的病毒式傳播方式,也改變了“發表”和相應的隱私權的含義。同時,政府也有條件和能力比以往更方便、更隱秘地濫用權力。在移動互聯與大數據時代,風險防范并沒有萬無一失的方法,大數據從根本上說是根據過往的信息猜測未來的一種方法,而且數據的使用者主要是基于商業目的(有時也會基于政治目的),對信息進行優化、高效化并最終捕捉住利益。人類的偉大并不總是可以被推算,它同樣會被偶然促成。數據服務作為一種技術手段,應該服務于更加廣大的人類生活目標。人類的行為自由與責任,個人進行道德選擇的能力,個人夢想未來的追求,都需要隱私權庇護的富有個性和有些散漫的空間。因此,將隱私保護的責任,從民眾轉移到數據使用者不僅存在充分的理由,而且也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摘編自《文匯報》
【傅佩榮:國學不止是一碗“心靈雞湯”】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指出,國學對現代人的意義肯定不是一碗“心靈雞湯”這么簡單,今天我們對國學的學習和傳承,最終也不是為了尋求一時的精神提振、為了獲得淺層次的勵志。國學對于我們最大的意義在于它能讓人的內心得到安頓,成為心靈的家園。尋找心靈家園是每個人內在的需要。人的需求分為身、心、靈三個層次。身體的需求是必要的,什么叫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但只有它還不夠。心智方面的發展,是每個人需要一直努力的。但靈的需求或者說精神需求則是重要的。滿足身、心、靈三個層次的需求,一個人的生命才能更完整,更豐富。尋找心靈家園就是尋找自己此生的意義和目的,建立自己內心的價值觀,而非迎合他人。心靈家園會給你動力,更會給你定力,讓你不會為周遭的噪音所裹挾或者迷惑,更不會盲目攀比。
摘編自《解放日報》
【楊光斌:用“國家治理”引領時代的話語權】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楊光斌認為, 一個世界性大國不能沒有自己的話語權,甚至不能沒有引領時代和世界的話語權,否則這樣的大國必然在相互爭奪主導權的世界政治中處于守勢。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正在形成引領時代的話語權。2013年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中國要有自己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一種新概念新表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新概念應該包括五大方面。第一,制度和制度績效的統一性。第二,政治屬性。第三,價值觀。第四,歷史條件。第五,適應性與包容性。在國際大背景下, “治理”則越發成為國際社會更加主導性的話語。因此,用“國家治理”與西方鼓吹的自由民主對話,不但能使國際社會更容易理解中國,也更能彰顯中國發展的優勢所在。
摘編自《北京日報》
【田明:中國城鎮化存在的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田明認為,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程度低,城市出現新二元結構。自從中國城鎮化進入加速期以來,流動人口無法有效融入城市就成為一個嚴重而尷尬的社會問題。半城鎮化、流動人口邊緣化、中國特色的貧民窟等詞匯不一而足地呈現出來。鄉村發展滯后,農村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進展緩慢。城鎮發展不均衡,大城市膨脹,中小城市滯后,對人口有序轉移形成制約。城鎮開發速度超過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土地利用粗放,資源浪費嚴重。交通擁堵、環境質量下降等大城市病呈集中爆發之勢。在我國,由于過多的資源和人口過度集中到大城市,再加上發展速度太快,規劃缺乏預見性,城市建設重生產、輕生活,大規模集中建設開發區,大城市面臨的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問題更為嚴重。城市文化破壞嚴重,城市建設不重視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大量的歷史留存毀掉,文化遺跡消失,造成千城一面,缺乏個性,城市的歷史感消失。
摘編自《學習時報》
【吳敬璉:釋放現存風險防止發生系統性危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指出,三中全會到現在已經有一些時間了,各方需要來總結經驗怎么能夠把最重要的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相關工作做好,先要有這樣的認定,然后才能由政府和大眾合力推著改革前進。要防止發生系統性危機應該做六件事。第一,要防止風險積累。盡量釋放現在存在的風險,就要停止沒有回報的無效投資。第二,對僵尸企業停止輸血。現在有一部分企業實際上已經是僵尸企業了,起死回生無望,但政府還是用銀行貸款和政府補貼來維持。第三,動用國有資本償還政府或有負債。所謂或有負債是說政府是有負債的,但是在資產負債表上看不見。第四,對資不抵債的企業實施破產重整,以便釋放風險,化大震為小震。第五,盤活“曬太陽”的開發區等資產存量。征了地但是沒有企業進來的開發區很多,需要盤活這些資產的存量。第六,輔以靈活的宏觀經濟政策。短期政策也是需要的,但是全面的刺激政策不是好的政策。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鄭崇選:對當前城市文化政策的反思】
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上海文化發展藍皮書》執行副主編鄭崇選認為,目前城市文化政策還存在很多問題,與公共政策規范性、合理性、科學性、公共性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文化政策制訂和實施的統籌協調性不夠,政出多門、封閉運行現象嚴重。文化政策統籌協調性不夠的另外一個明顯表現就是政出多門,導致文化政策實施過程中的混亂局面。二、文化政策的制訂過于注重工具性的維度,對價值維度考慮不夠。文化政策與其他公共政策的一個最為顯著的差異就是,其制訂和實施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揚和社會階層的整合發揮主要作用,而當前的城市文化政策在價值維度的考量方面還有欠缺。三、政府主導性強,缺乏有效廣泛的社會參與,受眾對文化政策的認同度和知曉率較低。四、文化政策實施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評估。
摘編自《文匯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