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美兩國的挑戰、中國人的榮譽感、歐美國家“再工業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驅動發展、全球金融變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兼:中美兩國面臨最大的挑戰都來自自身,而非對方】
上海紐約大學全球體系杰出歷史學教授、康奈爾大學中美關系史講座教授陳兼指出,中美關系今天依然面對各種挑戰,新情況層出不窮,但中美關系并沒有出現危機。在可預見的將來,只要雙方當中任何一方不犯大的錯誤,就不會、不應該出現大的危機。今天中美兩國面臨最大的挑戰,都不是來自對方,而是來自于自身和內部,都不可能通過與對方的對抗而獲得解決。美國民主碰到了巨大的內在挑戰。一是美國金融資本主義的力量,已經成為一種沒有制衡的絕對權力,用知識、技術設起了一個旁人無法進入的禁區,美國賴以成為立國之本的中產階級消退了。同時美國政治意識形態化,意識形態兩極化,產生了只能說“不”,不能說“是”的情況,被福山稱之為“否決體制”。而中國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中,最嚴峻的,是出現了道德底線淪喪的現象。同時要警惕“權力使人腐敗,絕對權力絕對使人腐敗”。這一點對美國是如此,對中國也是如此。
中國和美國是兩個大國,兩國都有著極其崇高的道德期盼和追求:中國,中央之國;美國,山巔之城。中國和美國都被賦予了其他國家沒有也不可能被賦予的責任。中國和美國應該擔負起這種歷史賦予的責任。
摘編自《文匯報》
【吳波:中國人的榮譽感從未真正失去】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吳波指出,某種意義上說,改革開放進程也是中華民族在道德觀上接受資本和市場洗禮的過程,經濟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催生了人們精神世界和道德觀念的深刻改變。在價值重估的旗幟下,物質主義和個人主義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實現了對理想主義和集體主義的雙重替代,榮譽感承受著市場、資本和權力的嚴酷檢驗。榮譽還蛻變為一些人獲取權力和利益的手段或是通過權力和利益就可以換來的“商品”,兩者之間并行不悖的邏輯徹底掏空了榮譽的終極意義,摧毀了榮譽的導向功能。
問題的實質在于,一個人的社會價值究竟還需不需要用榮譽來衡量和評判。其實無論對于個人還是社會來說,榮譽感都是其精神支柱和內在發展動力。必須鄭重指出的是,榮譽感缺失的問題不應被泛化解讀。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榮譽感從未真正失去。我們不斷追求個人生活條件提升,就是出于一種自我榮譽感的維護;我們為男足進世界杯、國家申奧成功而熱淚盈眶時,也是因為國家獲此榮光而自豪。我們的榮譽感或是面對物質沖擊頑強堅守,默默匯聚成我們這個社會進步的精神力量,或只是受到利益壓制而暫時存放在內心深處,一經鼓勵就會自然蘇醒。
摘編自《環球時報》
【田德文:歐美國家“再工業化”的啟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田德文撰文指出,近20年來,歐美國家“去工業化”加速了世界工業發展重心的轉移。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歐美國家先后啟動“再工業化”進程,希望在新的高度上奪回工業發展的主導權。從歐美國家“再工業化”中,我們可以得出一些重要啟示。啟示一:工業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可小視。啟示二:管控“去工業化”趨勢是國家的責任。啟示三:工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斷轉型升級。現在這場以歐美國家“再工業化”為標志的“工業革命”之“新”,主要在于它是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背景下進行的,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自搞一套。各國之間會有競爭,但更需要合作。不僅如此,歐美“再工業化”還會倒逼我國加快工業創新與升級進程。展望未來,抓住“新工業革命”伴生的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機會,我國工業發展前景就會更加廣闊。
摘編自《人民日報》
【胡登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需要五種思維】
國家行政學院胡登良表示,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是一場攻堅戰,既需要卯足干勁,更需要在思維上下工夫,掌握科學思維、法治思維、發展思維、問題思維以及系統思維對于奪取這場攻堅戰的勝利至關重要。1.科學思維。行政體制如何設計、發展和改革有客觀規律可循,蘊含著科學的知識。對待行政體制改革要以嚴謹的、求真的態度去研究和實施,不能模棱兩可、一知半解、敷衍了事。2.法治思維。過往的行政體制改革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沒有法律依據,損害了改革權威。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于改變重人治輕法治的歷史傳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3.發展思維。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行政體制就會不斷地涌現出新問題,這就要求不斷地改革,不能有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想法。4.問題思維。行政體制改革不僅影響政府自身,更關涉到國家的方方面面,改革不是要完全推到重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準問題,有的放矢。5.系統思維。行政體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有縱向的問題,也有橫向的問題,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改革既要找準某個方面的問題,也要系統思考,統籌謀劃,不能孤軍突進,以點代面,否則只會事倍功半,按下葫蘆浮起瓢。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郭愛民:創新驅動發展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郭愛民認為,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在創新。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創新的內涵,不僅是科技創新,而且包含了發展模式創新,產業業態創新,經營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創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破解發展改革難題的有效方法,是形成新的體制機制優勢和發展優勢的根本途徑。
全面深化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來講,改革既是強大動力,也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具體行動。中國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態,在速度、結構、動力等方面,都將持續表現出新的特征。發展動力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創新驅動的實現方式,是新的發展模式,新的產業形態。通過新的資源整合方式,產生新的經營方式,新的業態,獲得經濟發展新的動力。發展模式的創新,需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業務模式的創新,也需要新的體制機制環境。新業態的形成,新的經濟增長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深化改革,需要創新引領。
摘編自《河南日報》
【巴曙松:全球金融變局下的中國機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巴曙松認為,金融危機后,新興經濟體利用全球非常寬松的貨幣條件,進行海外融資,加大杠桿。同時,在低利率環境下,發達國家投資者在全球范圍尋找更高收益產品,全球資金向新興市場流動的比例上升。展望未來,全球的互動影響在加強,國際金融格局在重構,美元走弱走強都會影響全球資本流動,全球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增強,進入相對動蕩的時期。
目前,中國的國際金融影響力上升,客觀上提出了全球金融布局的新課題———從全球范圍內把握產業鏈重構。我國現在是經濟體量大國、全球制造大國、全球貿易大國、全球投資大國。中國的全球影響力日益提升,中國居民財富超過100萬美元的富人數躍升至全球第二位。過去30年,中國企業只要聚焦全球最有活力的中國市場需求,就可以獲得很好的發展;未來中國經濟要轉型、要多元化,就要在全球尋找投資機會。國際貨幣體系的中期調整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機遇。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在就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進行全面評估,可能7月形成初步報告,對于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里程碑意義。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