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官僚主義、法治與經濟、拉丁美創客群體、銀行業改革、中國制造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致公黨中央:創客群體面臨的生存與持續發展能力問題不容樂觀】
致公黨中央調研發現,大多數創客群體面臨的生存壓力及持續發展能力不容樂觀。(1)從收入來源講,創客空間收入只能維持創客組織基本運轉,可持續發展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當前創客空間的收入主要來源于:會員費、政府支持和企業的贊助;開設教育培訓課程收入;產品代售收入;舉辦活動和工作坊收入;一些孵化項目的分紅。這些收入來源普遍存在量小且隨機性大的特點,尚不足以支撐創客空間的良性發展。(2)從自身發展能力講,好的創意相對較少,轉化為商品的價值不高,難以形成經濟價值;由于投融資渠道不暢、商業模式選擇、市場理念、生產和人才管理欠缺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好創意只能停留在樣品上,難以轉化為符合市場需求的商品。(3)從成本角度講,大部分創客還面臨著房租、人力支出、生活成本、生產及稅收等種種壓力,在沒有得到有效資金、政策支持的情況下,許多好的創意樣品要進行小批量試生產的難度較大,持續發展能力相對較弱。
以小微企業形式存在的創客群體亟須尋求符合市場運行機制的商業模式,以保持持續創新和發展的能力。以公益性機構運行的創客空間需明確服務基本定位,通過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切實解決自身運轉問題。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周發源:抑制和防治官僚主義的五個對策】
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周發源認為,官僚主義緣起于社會分工。服務社會的管理職能“異化”直接導致了官僚主義的滋生。官僚主義和人類其他社會歷史現象一樣,從產生開始就注定必然走向消亡。但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官僚主義消亡之前,人類可以而且應該主動作為,積極尋求抑制和防治官僚主義的對策,把它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一)堅決破除以官本位為核心的官僚主義思想。清除官僚主義的思想根基,是綜合防治官僚主義的首要任務。一是要清除“官本位”思想。二是要清除極端利己主義思想。三是要清算主觀主義思想。(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克服政府行為“越位”、“錯位”和“缺位”現象,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是克服官僚主義的重要路徑。(三)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反對官僚主義必須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探索一條從體制上防治官僚主義的新路子。(四)積極推進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第一,改進社會公共服務供給體制。第二,強化對公權力的社會監督。第三,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方法。第四,發展和壯大社會組織。(五)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干部隊伍。首先,把好“進口關”,堅持用正確的標準選人。其次,著力做好干部隊伍的教育與培訓。第三,建立科學有序的選拔晉升機制。第四,完善干部作風考核評價體系。第五,完善作風監督制度。
摘編自《船山學刊》
【周佑勇:抓法治,就是抓經濟發展】
東南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法學院教授周佑勇指出,當下地方經濟發展的競爭,說到底就是法治環境的競爭,良好的法治環境是首要的經濟發展環境。唯有不斷提高地方法治水平,才能贏得新一輪的地方經濟競爭。所以,對于一個地方政府而言,必須切實樹立一種“抓法治就是抓經濟發展”的理念。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大力加強法治建設。對此,提出以下三個方面的應對之策:第一,深入推進政府法治改革,在法治框架下厘清政府與市場、社會之間的關系。第二,大力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積極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第三,從經濟GDP向法治GDP轉變,切實提升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與依法辦事能力。
摘編自《新華日報》
【郭濂:陷阱中發展的拉丁美洲面臨社會分裂與制度困境】
國家開發銀行金融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郭濂認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拉丁美洲,基本處于“陷阱中增長”的階段。探尋拉美國家發展停滯的原因,可以看出這樣一個脈絡:社會結構的斷裂導致了制度環境的困境,最終使得經濟增長停滯;長期的停滯,又進一步堆積了社會政治問題,惡化了經濟增長的制度環境,導致難以自拔的“陷阱中緩慢增長”的怪圈。
拉美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獨立之后的社會結構沒有一個成功的轉型,延續并放大了殖民時期社會結構的斷裂。而這一特定的歷史遺產與發展軌跡,帶來了拉美國家在制定發展戰略的過程中面臨兩難境地:選擇了特定的有利于發展的戰略,將進一步拉大社會不平等,任何的經濟停滯都將帶來更為猛烈的底層民眾的反抗;選擇了特定的社會福利政策,又超出了財政支撐能力,難以為繼,最終也將失敗。這一兩極分化的社會結構,也導致了拉美國家在國家治理能力上的嚴重不足。與此相應的是,拉美國家在應對城市化進程時,無力把控局面,引導農民循序進城,使得城市化在短期完成,社會階層的高度不平等與階層間的對抗在城市中直接體現出來,導致了社會壓力的加大與社會沖突的加劇,直接扼殺了制度變革的潛在可能。
摘編自《紅旗文稿》
【章玉貴:以銀行業深層改革助推“金融資本力”】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教授章玉貴表示,作為經濟規模超過10萬億美元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要在全球頂尖層面的分工中擁有一席之地并切實維護本國核心利益,就必須鍛造中國“金融資本力”。而從提升中國在全球金融業價值鏈獲益程度的角度來說,中國亟須培育可與匯豐、高盛匹敵的超級金融資本。有了這些金融力量工具,才有可能利用其對全球金融定價和金融系統穩定的影響力有效維護國家利益。如今,全球金融面臨新的洗牌,中國必須構筑能夠全方位參與金融分工的種子選手,迫切需要總結以往金融發展的經驗,鏡鑒美歐金融業教訓,前瞻性地分析全球金融競爭的未來生態,以制度創新和人才培育為牽引,以深層次改革為牽引,切實推進公司治理改革,加強制度文化建設,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加快業務創新和國際化能力建設,并穩步提升對國內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回報和服務品質;形成以國內市場為主體,海外市場與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為依托的“一體兩翼”經營格局,力爭將中國銀行業打造成擁有合理的股權結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的真正適應國際化競爭的世界級金融企業。
摘編自《文匯報》
【任保平:《中國制造2025》核心是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智能化程度】
西北大學經管學院院長任保平認為,《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是我國首次從國家戰略高度為建設制造強國而制定的一個戰略規劃,包括五方面內容,強調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人才為本,從技術、產業、產品、管理、制造服務化、核心軟硬件等領域做了長期的戰略規劃。其核心是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智能化程度,從而實現中國制造業從大國向強國的轉變,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中國制造2025的一個重要升級方向,就是要探索如何運用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技術,打造中國整個先進制造的體系,全面提升制造業的綠色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進云聯網、云平臺、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
摘編自《河南日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