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主席訪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革、“互聯網+”、產業空心化、對外開放戰略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趙可金:中美合作是穩定之基、秩序之柱、合作之核】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教授、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趙可金撰文指出,中美兩國政府決定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習近平主席首次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聯合國系列峰會,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意味著中美關系不可逆轉地步入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進行時,中國決定性地走上了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之路,它對于中美兩國人民乃至整個世界都將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第一,中美合作是穩定之基。自從中美建立外交關系以來,有一個基本的規律,那就是只要中美關系好了,整個世界就有了和平穩定的基礎。只要中美關系發生動蕩,整個世界都不得安寧。第二,中美合作是秩序之柱。兩大世界力量能否匯聚起合作共識,能否就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作出安排,直接取決于中美能否達成合作,取決于習近平主席此次訪美與奧巴馬總統以及美國政府能否達成共識。第三,中美合作是合作之核。中美兩國元首應增強戰略定力,從世界和平穩定和中美共同發展的戰略大局出發,從中美兩國共同利益的長遠需要出發,堅定不移地夯實中美合作共贏的基礎,沿著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軌道闊步前進,切實增強作為中美合作之核的戰略擔當。中美兩國領導人要增強耐心,不急于強行闖關,將爭端和分歧納入戰略對話和溝通的管道之中,通過建設性管控分歧,筑牢中美關系風險管理和危機管理的堤壩,增強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抗風暴能力。
摘編自光明網
【豐子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警惕兩種“主義”】
北京大學哲學系豐子義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要處理好價值觀建設與文化相對主義、后現代主義的關系問題。在文化價值問題上,不能在抵制文化霸權主義的同時走向文化相對主義。構建核心價值觀,當然要堅持其民族性,否則便是一句空話。但是,強調民族性和多樣性,決不是要排斥其普遍性和共同性。價值觀作為一種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總是體現了該文化的積極成果,這種積極成果不僅代表了該文化的進步力量,而且反映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方向,因而能夠為各個國家、民族所接受,其精神價值必然具有某種普遍意義。事實上真正能夠稱得上先進文化的,不僅僅在于它的特殊性,同時還在于它所具有的普遍性,即它所內含和彰顯的人類文化價值、人類文化精神。過分強調文化價值的特殊性而排斥其普遍性,必然走向文化孤立主義,不利于價值觀建設。
同時,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也不可輕視。后現代主義的主張不能完全代表文化價值發展的方向。真正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應是現代文化精神的合理綜合與提升,而不是放棄現代文化精神。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不是處在后現代而是處于前現代,因而要實現現代化,當務之急是要沖破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培養起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各種思想觀念,如理性觀念、法制觀念、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公正意識、權利與義務意識等。可以說,唯有這樣的思想觀念才是現代民族精神和現代文化價值的真正體現。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范恒山:簡政放權應把權力下放到正確的地方】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范恒山認為,簡政放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而權力往哪里下放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這項改革既要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個基本原則,又要充分考慮我國基本國情,避免出現未能放活經濟、放出活力,卻放松了管理、放掉了責任、放低了效率的后果。
原則上,政府放權應該是向市場放權、向企業放權。也就是說,能交給市場和企業的事項,應毫不遲疑地交給市場和企業。但對于政府部門間的權力轉移,則應慎重。政府部門間權力的橫向轉移,并不能改變政府管理的實質和政府管得過多、過寬、過細的狀況。那些必須由政府管理的事項,核心不是轉移問題,而是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問題。總體而言,政府部門間權力的橫向轉移,應以職能調整為依據,權責隨著職能走。就縱向放權而言,除非該類事項本應屬于地方政府事務,或者地方政府處理此類事務更為熟悉和精準,原則上不宜將掌握在中央政府部門的權責層層向下移放。如果政府層級間職責劃分不科學,或者在改革中行政權責在各層級政府間轉移不科學,就會直接影響政府正確地、更好地發揮作用,進而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各級政府只有按照科學的層級職能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盡其力,才能實現“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摘編自《人民日報》
【苗成斌:“互聯網+”為紙質媒體創新發展帶來新契機】
苗成斌認為,在“互聯網+”時代,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是紙質媒體創新發展的方向。“互聯網+”為紙質媒體創新發展帶來新契機。從紙媒的翻閱時代,到電腦的點擊時代,從移動媒體的觸摸時代,再到又將孕育而出智能語音的說聽時代,可以說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變化之迅猛,新興媒體裂變式發展之迅速,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變革之深刻,對傳統媒體帶來的挑戰前所未有。紙媒閱讀習慣正在被電腦和手機屏閱讀所代替。新媒體的興起為紙媒期刊帶來了讀者流失和影響力下降,紙媒期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新媒體的擠壓和挑戰,唯有創新發展才能生存。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將傳統報刊和互聯網站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推動傳統紙媒與互聯網融合,促進傳統媒體向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縱深發展。通過“報刊+互聯網+研究基地”的模式,把報刊內容的深度報道、網絡媒體的廣泛傳播、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等融合起來,構建數字化、網絡化的信息資源聚合平臺和傳播平臺,打造電子刊、手機刊、微視頻、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群,優化資源、整體發布,形成抱團發展的新態勢。
摘編自《學習時報》
【張娜、邱奇:對外投資提速如何避免產業空心化】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張娜、邱奇撰文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加深,已經深度融入了世界經濟。在產能過剩、外儲過高、資源不足、經濟增長面臨嚴重挑戰的情況下,對外投資定將成為化解這些困難的必由之路。與對外投資相聯系的是產業空心化的憂慮。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引起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第一、第二產業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對外投資導致制造業比重下降也是必然趨勢。如果對本土制造業沒有正確的態度,政策舉措失當,就極有可能導致產業空心化。鑒于我國制造業質量還不高、人口紅利又快速消失的事實,在對外投資提速的情況下,如何避免產業空心化是一個非常需要嚴肅認真對待的問題。當前,我國已經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在“一帶一路”政策的支持下,對外投資很可能加速,這對大而不強的我國制造業而言,是嚴峻的挑戰。為此,應從以下方面支持我國制造業做強。第一,下調制造業企業的增值稅稅率。第二,控制勞動力成本上升過快的趨勢。第三,大力培養產業技術工人。第四,應圍繞制造業發展服務業。總之,在國內消費水平難以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由于儲蓄率的居高不下和國內投資率不斷下降,我國對外投資將呈現加速態勢,而對外投資一定會伴隨著產業的轉移。要避免出現國內產業空心化,必須以全方位的政策舉措來支持國內制造業的發展。
摘編自《紅旗文稿》
【裴長洪:未來的對外開放戰略應以參與未來世界經濟構建和人類關懷為價值取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指出,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要從過去單純“賣產品”為主,過渡到更多地以參與未來世界經濟構建和人類關懷為價值取向。在新的開放形勢下,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不僅要追求以往的目標,還要有更多的追求和目的,這包括:為保障國家能源、糧食、食品安全作出貢獻、構建自主的跨國生產經營價值鏈、整合全球資源,并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流通循環的重要載體;還要求體現互利共贏,增加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東道國福利;要參與未來世界經濟的構建,體現更多的人類關懷。中國企業如果還只是像上世紀那樣只是在中國之外賣掉自己的產品,那中國企業是不可能贏得世界歡迎和尊重的。正如馬云在2015年1月達沃斯論壇中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那樣:其實中國自身的市場足夠大,但作為全球經濟的重要一員,中國企業有責任思考為世界創造中國的獨特價值。假如我們的出發點不是到海外掙錢,而是去為世界創造自己的價值,順便也掙一點錢,這可能就是中國企業在21世紀的全球追求。中國企業家應該身體力行這種責任和追求。你的責任有多大,你的影響力就有多大,反之,你的影響力有多大,你的責任就有多大。馬云的話代表了21世紀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義利觀和價值觀,是我們診釋和評價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成效的新視角。
摘編自《大眾日報》
(光明網記者田依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