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16日">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社會保障改革、權力腐敗、習近平外交戰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改革面臨四大問題與五大挑戰】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指出,在充分肯定“十二五”期間社會保障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還必須看到,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仍然處于滯后狀態,并面臨著必須妥善應對的諸多問題與挑戰。
當前,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中存在社會保障發展理念出現迷霧、缺乏科學的頂層設計、 公平性不足與效率不高并存、責任不清與責任失衡四大問題。與此同時,新時期社會保障改革與體系建設面臨著五大挑戰:制度公信力不足、 地區發展不平衡、人口老齡化、福利剛性增長與政府財力增長減緩的矛盾、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的任務遠未完成,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均未成熟,“十三五”期間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和重大挑戰較前一個時期更加嚴峻,能否合理化解前述四大主要問題、妥善應對五大挑戰,將直接決定著能否如期實現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的成熟、定型。
摘編自 光明網
【齊衛平:權力腐敗是以身試法】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系教授齊衛平撰文指出,在依法治國戰略推進中,以往那種直接通過行政命令和手段干預司法的通道已經關閉,現實中領導干部干預司法的一般表現主要是對司法人員通電話、遞條子、打招呼、詢案情、出主意、提建議等。這些“暗箱操作”的行為也是權力腐敗。司法領域外的領導干部凡是插手司法活動,都是以身試法,逾越法治的底線。
司法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司法腐敗是最大的腐敗。司法實踐中領導干部收受賄賂是腐敗侵蝕權力的表現,權力腐敗中,領導干部以利益為驅動干預司法,是最惡劣的腐敗,它不僅骯臟了領導干部自己,而且制造了社會怨恨;它不僅破壞了正常的秩序,而且蔑視了法律的尊嚴;它不僅損害了人民利益,而且抹黑了國家形象。通報是威懾,處分是遏制。但要杜絕領導干部干預司法,一方面,必須強化黨紀嚴于國法意識,講紀律守規矩,健全司法機關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加強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另一方面,必須把司法機關權力行使的制度與社會和公眾監督制度構建緊密相結合,使陽光司法照亮司法實踐,用透明司法鏟除權力干預司法動機和行為的滋生空間,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中提高司法公正的信譽度。
摘編自《文匯報》
【韓慶祥:點、線、面、局——習近平外交戰略的關鍵詞】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韓慶祥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戰略的思想精髓、核心要義,可以用幾個關鍵詞來表達: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文明互鑒、親誠惠容、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既強調“韜光養晦”,又“奮發作為”,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建立以全球治理與合作共贏為核心理念的新型國際關系、外交新格局和命運共同體。
圍繞“和平發展”理念,積極建構好中美、中俄“大國關系”這兩個重“點”;圍繞“合作共贏”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發出“一帶一路”戰略合作倡議,搭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兩條“線”;圍繞“文明互鑒”理念,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互聯互通,打通歐亞大陸橋這兩個“面”;圍繞“親誠惠容”理念,建設好周邊外交這個“局”。如今周邊外交在中國對外關系布局中最為重要: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始于周邊,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始于周邊,打通歐亞大陸橋始于周邊。最終目標,是破解周邊外交困局,實現多極制約和擁有一定的國際話語權,從中顯示“中國力量。”
摘編自光明網
上一篇:把鄉“愁”變成建設故鄉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