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江蘇大學財經學院/產業經濟研究院教授,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孫華平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定為2021年八大工作重點之一。此前的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碳中和指的是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在過去的四十多年中,中國通過嵌入全球價值鏈獲得產業升級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如碳排放和環境污染等 “副產品”。要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深入推動技術創新、模式創新與管理創新,構建起多維協同的綠色發展路徑。
第一,要大力促進綠色技術創新,提升環保技術標準,降低能源強度。在開放式創新時代,企業已經難以單獨依靠自身力量實現創新,需要構建有效的創新鏈或積極參與到現有創新鏈中,整合多方的創新要素實現協同創新,從而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這包含兩大維度:一是傳統高耗能產業如鋼鐵、化工、造紙等產業的升級改造與技術提升;二是新興產業如生態農業、清潔能源等產業的綠色投資與技術創新。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促進新型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研發應用,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我們要加快產業融合、構建市場化運行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推進產學研綠色技術協同創新攻關,加快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平臺建設;開展綠色技術交易中心試點并總結成功模式大力推廣;鼓勵企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構建全方位全周期全產業鏈的循環經濟體系;氫能等清潔技術基礎設施的重塑不僅會新增幾千萬就業機會,也將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與綠色復蘇。
第二,要積極引導綠色投資和綠色融資,大力推廣綠色保險。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專項政策,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在綠色轉型中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性作用、企業的主體作用。降低各類制度成本,提高綠色轉型效率。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政府應鼓勵企業開發綠色產品,積極推廣綠色設計及綠色包裝。同時,開發和應用新能源和節水節能低碳技術,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至關重要。大幅提升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擴大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范圍,采取稅收優惠或補貼等方式鼓勵企業投資清潔能源與碳捕獲等脫碳技術,因地制宜發展氫能、生物質能及地熱能、海洋能等立體能源體系;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積極推進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嚴控新增煤電裝機容量;科學布局城鎮與鄉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圍繞產業集群清潔生產目標,大幅提升工業園區危險廢物集中專業化處置能力建設。
第三,積極構建綠色低碳智慧物流體系。加強物流運輸組織管理,加快物流與供應鏈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和信息共享;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體系建設,制定實施更嚴格的汽車節能排放標準,鼓勵共享自行車和共享汽車等共享經濟的迅速發展;因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電氣化和深度數字化,積極推進智能交通規劃,優化交通線路,推廣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等新能源汽車;要加快落實生產者環保責任延伸制度,建立綠色供應鏈協同減排機制,引導汽車、電子和鋼鐵等能源密集型生產企業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
第四,積極倡導綠色消費。厲行節約,防止餐飲浪費和過度包裝等行為。節約與減量化是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原則。加大政府綠色采購力度,擴大綠色產品采購范圍,積極引進實施碳標簽制度,引導消費者購買低能耗及高能效產品;鼓勵地方采取補貼、積分獎勵等方式促進居民更多采用高鐵、地鐵等綠色低碳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推廣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引領全社會提升綠色電力消費。此外,政府應更加注重消費者和企業綠色環保消費意識的提升,提升綠色基礎設施水平,打造宜居城鄉生活環境,提升環保企業綠色能力建設;提升環境規劃與規制科學性尤其應提升綠色創新激勵水平,提高全社會綠色低碳意識,引導居民踐行低碳行為。
第五,努力推進國際產能綠色合作。進一步統籌國內外大局,加強與全球各國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領域的項目合作與技術交流。構建綠色“一帶一路”,積極推進海外工業園區的國際環境標準認證,共促綠色復蘇與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并主動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積極參與綠色信貸與綠色債券評級標準制定,推動國際綠色金融標準趨同,逐步提升我國在國際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中的話語權,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
總的來說,在雙循環戰略背景下,政府應及時地積極地“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促進自然資源資本化,實施最嚴格環境標準,打造全流程嵌入式監管機制,努力實現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優化與整合,構建起運行良好的低碳創新生態系統,進一步促進我國區域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與可持續發展;企業需要持續推進在全球低碳創新鏈中的深度融入,進一步研發、應用新型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不斷壯大環保產業。要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等途徑,促成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結構的形成,提升我國企業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以實際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應有貢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