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堅持系統觀念、現代化進程、糧食安全保障、人口紅利、制造業轉型升級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炳林、黃建軍:以系統觀念深刻認識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長期性艱巨性系統性】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王炳林,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黃建軍表示,我們應該堅持系統觀念,深刻認識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長期性艱巨性系統性。一方面要充分認識自我革命的長期性艱巨性系統性,始終堅持不懈、一以貫之推進自我革命。現階段,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依然存在,黨面臨的各種考驗和危險將長期存在。這就需要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管黨治黨的長期性、接續性和系統性。另一方面要避免陷入“革別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難”的境地,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刻認識和把握大黨獨有難題,就要看到自身的不足、重視自身問題,始終發揚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要樹立系統觀念,堅持以系統思維審視自身,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滋養初心、引領使命,在自我革命中成長、發展和壯大,不斷自我修正、自我革新、自我超越。除此之外,還要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時刻準備打好自我革命的攻堅戰、持久戰,以系統性、整體性思維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全面推進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忠杰:在有所鑒別中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李忠杰認為,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基本課題。一方面,要對現代加以鑒別,特別是對現代化進程中各種事物和現象加以鑒別,正確區分哪些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積極健康的東西,哪些是消極頹廢、違背歷史發展方向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東西。另一方面,要對傳統加以鑒別,正確區分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哪些是人類文明長期積淀的寶貴財富、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不可缺失的東西、是經過改造更新可以融入現代社會的重要元素,哪些是僵化、保守、愚昧、落后,與時代發展和文明進步格格不入的東西。此外,還要對中外現代化中的各種事物、各種現象加以比較鑒別。使之符合人類社會前進方向和時代要求,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明進步,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符合人類社會公認的價值準則,符合本國具體實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要在有所鑒別中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大力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熱情鼓勵現代化道路上的探索、試驗和創新。同時,精心呵護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積淀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摘編自《人民日報》
【郭珍:進一步推動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形成】
東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教授郭珍表示,從中長期發展趨勢看,受人口、耕地、水資源等因素變化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將面臨嚴峻挑戰,還需進一步優化、拓展保障糧食安全的途徑,才能形成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首先,增加糧食產量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途徑,應將傳統農耕文化所蘊含的農業智慧、生態思想等要素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發展生態農業、精準農業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從而實現糧食產量增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還要發展生態產業,助力采用可持續集約農業技術的糧食生產主體獲得更高收益,以激發其長期進行可持續糧食生產的內在動力。其次,從生產、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全鏈條多環節開展節糧減損行動,相當于增加了“無形良田”,不僅能增加糧食供應,還能節地節水、節肥節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在節糧減損方面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但還需進一步完善節糧減損制度體系、標準體系、監測體系以及常態長效治理機制,將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糧減損舉措更加硬化實化細化。最后,建立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又一重要途徑。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降低保障糧食安全的成本,提升保障糧食安全的效率。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可以促進政府和市場在糧食安全保障上的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實現對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戰略要求與充分發揮市場調節配置功能的統籌協調。
摘編自《經濟日報》
【金牛、原新:抓住人口紅利的關鍵轉變期】
天津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金牛、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原新認為,人口發展正在進入人口紅利的關鍵轉變期,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數量型人口紅利的逐漸衰退。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現代化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變革引發了人口發展變遷,使得數量型人口機會呈現收縮走勢。但是受到人口基數效應的影響,總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的規模依然巨大,數量型人口機會和數量型人口紅利雖然衰退,收獲難度也較高速增長階段明顯加大,但是并未消失。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數量型人口紅利的衰退態勢。二是質量型人口紅利已然迸發,質量型人口紅利將取代數量型人口紅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作用。從現代化的語境出發,可以將由平均預期壽命和健康預期壽命延長帶來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效應稱為長壽紅利。通過倡導終身學習理念,建設學習型社會,將此類人口機會順利轉化為長壽紅利,從而有效聯結數量型人口紅利和質量型人口紅利,并通過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乘數效應放大該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在質量型人口紅利已然迸發的基礎上,實現多維人口紅利的聯動開發。三是配置型人口紅利不斷提升。可通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加強產生配置維度的經濟增長效應,收獲配置型人口紅利。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各國現代化的共同抓手,未來中國亦將通過更加優化的人口發展戰略,尤其是勞動力流動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步伐。
摘編自《北京日報》
【劉虎沉: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劉虎沉表示,加快推動質量變革,將有利于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構筑中國制造的競爭新優勢,實現中國制造由大向強的歷史性跨越。一是要在質量變革中促進可靠性提升,夯實中國制造的質量優勢。為有效推動可靠性提升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銜接,政府有關部門應做好頂層設計,制造業企業應落實可靠性管理主體責任,建立以可靠性為核心的質量管理觀念,將可靠性管理覆蓋產業鏈供應鏈全過程,形成龍頭企業牽引、上下游企業聯動的制造業可靠性協同管理模式。二是要在質量變革中推動品牌建設,塑造中國制造的品牌優勢。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快完善相關法律規范體系和監督機制,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制造業企業應將工匠精神落實到品牌培育的全過程,用質量夯實品牌建設的根基,并與高校、行業組織等協同開展品牌理論、價值評價研究,為中國品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三是要在質量變革中加快數智賦能,打造中國制造的技術優勢。政府相關部門可圍繞計量、檢驗檢測等重點領域,統籌推進關鍵共性質量技術攻關。鼓勵企業積極開展智能質量管理工具和技術的研發工作,加大對制造業薄弱環節和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持力度。制造業企業應全面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質量管理的深度融合,實現企業質量管理活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
摘編自《科技日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