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信用體系建設、共同富裕、新電商發展、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楊柳認為,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撐。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堅實基礎,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信用信息基礎設施、信用監管、以信用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成效。但仍需看到,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黨中央要求、與人民群眾期待還有一定差距,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信用經濟研究,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輔相成、互促共進。在理論研究方面,可加強契約理論研究、信用信息共享理論研究、協同治理理論研究,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助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在實踐探索方面,可圍繞信用經濟助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研究運用信用手段釋放消費潛力;圍繞在法治軌道上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深入研究加強法治政府、誠信政府建設,圍繞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入研究如何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圍繞解決制約經濟社會運行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深入研究創新信用貸款應用場景。
摘編自《人民日報》
【邱耕田:共同富裕的五個維度在實踐進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邱耕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在主體上強調全民性,在內容上強調全面性,在過程上強調漸進性,具體體現著五重維度:一是共生的維度,著重從地理空間角度揭示了全體中華兒女或各族人民共同繁衍生息在同一片國土上的客觀事實,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而全國各族人民是一個命運相連、休戚與共、誰也離不開誰的“共生體”。二是共識的維度,共同富裕的實現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為此必須在全社會達成關于共同富裕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等問題的共同觀念。三是共行的維度,其核心要義在于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人人都能過上富裕幸福日子的生動局面。四是共利的維度,利益是前提,富裕是結果,共利規定著共富,共富落實著共利,共利為共富提供價值依據和基本的實踐方向與原則。五是共情的維度,全體人民在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普遍擁有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廣大人民自然會有一種情感上的反應和表現,由現實的可感的共富到精神世界無形的共情的出現,這是人們由事實認知到情感認知的躍遷和升華。
摘編自《光明日報》
【楊洋、史一翔:政策支持促進新電商持續創新發展】云南大學經濟學院楊洋、史一翔認為,當前新電商模式還存在行業規范不健全、服務上游產業范圍不寬、供需匹配創新動力不足、商品質量參差不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亟待完善等問題,需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促進新電商持續創新發展。一是加快促進供需兩端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供給端要積極打造云網端一體化協同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端要強化與消費相關的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供需兩端要加速數據融合型設施建設。二是打造數字化適應性多元供給體系,鼓勵新電商通過深入挖掘數據要素潛力,及時精準捕捉不同細分消費群體新需求。三是提升數實融合創新基礎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電商產業集群和領軍企業,推動具有技術領先、模式優勢的相關領域業務及產品持續創新,做強做優農村下沉市場,拓展深化絲路電商新領域。四是強化新電商行業規范化治理,積極營造鼓勵創新、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五是引導消費者提高文化品位、文明素養和審美能力,加大消費者保護力度,創設理性健康優質的消費新環境。
摘編自光明網
【莊澤林:厚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精神,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中國政法大學紀檢監察學院副研究員莊澤林認為,中華文化主體性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邏輯起點、動力源泉和價值根基,而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會提供賡續、貫通歷史、現在和未來歷史文脈的根本載體,極大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性、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要不斷厚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精神,著力增強中國知識體系原創性、自主性和體系化、學理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第一,提煉標識性概念,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和文化精髓。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建構,要落實到對大量社會現象、政治生活的高度抽象和學理概括,凝練出與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相契合的基本概念、命題、原理、邏輯和范疇等原知識點,實現基礎研究的現代跨越與知識再生產的代際傳遞。第二,全面加強學科建設,扭住繁榮發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關鍵環節。服務于時代發展進步,立足建設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自覺把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貫穿知識創新全過程,推進知識體系分類持續完備優化、學術成果日益豐富、社會科學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第三,創新傳播方式和手段,增強主體性知識和文化的國際話語權。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