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金融發展、清潔能源、“中非達累斯薩拉姆共識”、新質生產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麗平:以優質高效服務夯實金融發展根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麗平指出,不斷提升金融服務民生福祉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以優質高效服務夯實金融發展根基,就要重點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第一,推動金融更好服務科技創新,實現科技與金融相互促進、相互賦能,才能更好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當前發展科技金融,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在于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全生命周期支持力度,助力破解“卡脖子”難題。第二,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綠色金融是金融行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抓手。多措并舉、精準對接,才能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有力金融支持。第三,普惠金融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金融領域最直接的體現。發展普惠金融,應不斷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加大對中小微企業、“三農”等領域的扶持力度,聚焦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日常經濟活動需求,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第四,養老金融是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發展養老金融,應聚焦支持老齡化社會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著力提供多樣化的適老型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強對健康和養老產業、銀發經濟的支持。第五,加快發展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數字金融,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應促進數字經濟與金融深度融合,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同時依靠數字化手段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和金融監管水平。
摘編自《人民日報》
【董小君:推動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為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撐】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董小君表示,清潔能源是支撐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基石,在人類文明發展進步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發展清潔能源、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已是大勢所趨。目前,我國的清潔能源產業開發利用規模居世界前列,產業鏈上中下游均具有顯著優勢,能源轉型成效明顯,清潔能源快速發展。未來,還需進一步推動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為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撐。首先,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全產業鏈優化。要從“研發—生產—消費”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入手,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激勵措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擴大投入,提高其主動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制造業全產業鏈優勢,不斷推動清潔能源技術升級和創新。其次,構建安全穩定多元化的清潔能源供應系統。能源轉型應堅守能源保供底線,兼顧能源供應能力與能源需求水平,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再次,加快清潔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清潔能源技術進步是能源轉型成敗的關鍵,要通過建立清潔能源實驗室等,強化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顛覆性技術研發,實現光伏、風電、核電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最后,提升我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國際話語權。通過拓展國際標準化交流合作范圍、鼓勵一流企業將技術創新與標準創制結合起來,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加大對國際標準的研究和創制,從而在全球清潔能源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
摘編自《經濟日報》
【馬漢智:“中非達累斯薩拉姆共識”有助于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馬漢智表示,《中非智庫關于深化全球發展合作的共識》(又稱“中非達累斯薩拉姆共識”)的提出是中非深化發展理念交流的重大成果,有利于徹底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對構建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美西方在非洲等廣大發展中國家推行的所謂發展理論,并未帶來預期的發展。美西方在非洲等發展中國家以“發展”的名義推行“改革”,所導致的結果卻是非洲深陷依附性發展的陷阱難以自拔。而此次發表的“共識”可謂是對美西方主導的發展理論和發展話語的超越。“共識”強調發展道路的選擇應立足本土文化特色,應以我為主,互學互鑒,徹底擺脫對普世化、主流化和中心化的一元發展模型的迷信。“共識”強調,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能動性,而不是將人看作抽象的概念,看成是在“發展”這個圖表中上下移動的統計數字。“共識”強調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高度重視國家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超越“將完全競爭和完全理性視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的思維誤區。“共識”強調,推進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找到制約發展中國家發展的體系性結構性因素。“共識”基于對中國式現代化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基于對非洲自身文化特色和歷史遭遇的理性認識,基于對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把握,是中非學者思想交流的產物,對徹底打破“現代化=西方化”迷思具有重大意義。展望未來,在構建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中非應以理念合作為引領,推動中非全面合作取得更大成果,更好服務中非各自發展大局和中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政、周希禛:加強對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性認識】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李政;湖南湘江研究院研究員周希禛認為,我們需要加強對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第一,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有機結合,既不能過于強調科技創新而忽略產業創新,也不能過于強調產業創新而忽略科技創新。換言之,新質生產力是大力弘揚優秀科學家精神和優秀企業家精神的有機結合,二者缺一不可。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離不開科技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為代表的原始創新、突破性創新。但必須強調的是,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僅有科學和技術上的創新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快產業創新,通過科技創新推進產業創新,進而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第二,“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都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之間并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而是彼此成就、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共生關系。第三,發展新質生產力,政府和市場“兩只手”都必不可少,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合理劃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確保政府不缺位、不越位、不搶位。第四,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產施策,既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要立足不同地方、企業、產業的資源稟賦,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挖掘各自的鮮明特色和發展潛力。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