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勤(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陳慶凱(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我國幅員遼闊,具有豐富的空間尺度和多樣的地域單元,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明顯,需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從理論上剖析新質生產力的空間屬性和特征,探索新質生產力空間落實路徑,是科學把握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
深化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空間特征
新質生產力的空間特征表現為技術創新活動的空間聚集性。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創新布局更加不均衡,通常發生在創新要素密集、創新主體多元、創新環境良好的少數地區,呈現空間高度集聚的態勢,并且創新活動、創新性人才、高素質勞動者基于品質和卓越追求而傾向于地理鄰近和聚集,加速推動新質生產力核心要素的空間集聚,形成“創新空間-生活空間鄰近耦合效應”。基于創新集聚程度的高低,創新集聚空間呈現出“發展中心—策源地—蓄水池—腹地”的梯次結構,并依托現實中的街區、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等空間載體。
新質生產力削弱了地理區位限制,改變了空間經濟中“距離”的意義。數據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其復制性、流動性和遍在性等特征,不同于傳統生產要素對物理空間的高度依賴,數字技術使數據要素流動而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的約束。數字經濟發展使得生產力布局所依賴的交通網絡、運輸手段以及信息傳輸方式等發生質的變化,空間距離成本效應將發生深刻變化。數字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綜合質態,通過要素流動、生產方式創新、產業賦能等改變空間經濟中“距離”的存在意義,削弱地理空間距離的物理限制,使欠發達地區有機會破除因地理位置偏遠而在傳統生產力布局中的先天劣勢,為欠發達地區追趕跨越帶來新動能、新路徑。同時,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數字橋梁”的搭建為減弱自然、技術等因素形成的非制度性市場分割創造了條件,能較好地破除壁壘。
新質生產力提升了對大自然利用的深度,催生新的生產力布局指向。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自然條件被開發利用的廣度和深度,隨著技術進步不斷拓展自然資源的可利用邊界,越來越多原本被忽視的自然條件被納入生產系統,成為新型生產活動的動力與原材料。代表新質生產力核心動能的人工智能、算力技術與新能源技術顯著提升了對自然條件的利用深度,使得新材料、新能源、大數據等資源成為新的勞動對象。這種背景下,工業化時代被假定為遍在性要素的水、光、風等自然條件,不僅成為可再生能源開發的源泉,更越來越成為決定新能源產業、算力產業、大數據中心等布局的局域性因素。由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對能源的高度依賴性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綠色低碳優勢,算力樞紐指向、新能源就地消納指向正在成為生產力布局的新的指向。
加快新質生產力的空間落實,實現因地制宜發展
基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空間特征,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揚長補短,避免搞單一模式同質化發展,也避免貪大求全急功近利,探索適合不同空間特征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和方法,走出各具特色、符合實際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依托創新聚集區引領創新發展。我國京津冀、長三角等五大城市群集聚了全國75%的科技創新資源,是新質生產力發展持續不斷的源頭動能。充分發揮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建設高密度的創新聚集區,引領全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推動科技創新的空間網絡。著力提升創新成果密度,推進集聚高端研發機構、企業集群及相互關聯的創業企業、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加大對高端人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實現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著力提升創新人才密度,依托城市更新、新城新區建設等,建設高品質社區生活圈,營造包容開放的社會氛圍,打造創新高集聚-生活高品質的空間載體,吸引和留住更多創新型人才、創造性群體。著力提升“雙鏈”融合強度,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和精準對接,以科技成果的誕生和應用驅動產業創新,形成技術突破與產業化的示范效應,同時在更大范圍內整合優質資源,構建鏈式配套和梯次布局的產業分工網絡,引導不同環節在不同等級城市布局,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實現最優布局。
促進欠發達地區數字跨越發展。數字經濟削弱地理空間距離的特性,為賦能欠發達地區跨越發展和促進區域均衡協調發展提供了可行方案。要補齊數字基礎設施短板,立足欠發達地區擁有信息資源和數字技術實際,加快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和虛擬空間的鏈接,突破傳統距離限制的發展模式,縮短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間的發展鴻溝,使得欠發達地區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參與到國家整體的創新體系中,帶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要推動產業數字化發展,通過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在傳統產業中運用,推動傳統制造業進行“智改”“數轉”和“網聯”,大力挖掘本地農業數字化與服務數字化潛力,開發產業數字化發展更多算力應用場景,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重塑傳統產業競爭優勢。要探索數字產業化發展,發揮能源資源優勢,推進數據中心、算力樞紐建設,采用“無中生有”“小題大做”式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培育持續性競爭優勢。
構建優勢互補區域分工合作新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著力推動不同區域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分工與協同合作,促進創新要素的跨區域循環與高效利用。推動數據確權的標準化,鼓勵各地開放數據資源,推動數據在各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加強對數據交易的監管與隱私保護,明確數據交易的合規要求與隱私保護的標準。優化能源和產業耦合的空間布局機制,將“雙碳”目標與因地制宜發展新能源結合起來,一并納入國家生產力布局總體考量,在“能耗雙控”向“碳雙控”轉型的過程中注重體現區域差異,引導傳統高耗能產業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向新能源富集地區有序轉移。加大轉移支付的調配力度,核心城市與周邊的中小城市或欠發達地區共同建立公共資源的互補機制,尤其是在教育、醫療等跨公共服務領域,通過遠程協作、資源輸出等方式,幫助中小城市改善公共服務供給。同時,探索對高能級城市的科技成果輸出和技術擴散行為提供創新資源溢出補貼。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相比難以移動的土地要素,人才、科技和資金等要素既具有流動性,又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先進要素。注重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公平配給,為賦予勞動力“用腳投票”的權利以充分保障。建立更為健全明確的投資回報機制,有效促進民間投資。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企業作為創新源動力的位勢不斷增強,著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直接應用到產業,提升科技資源轉化效率。同時,在全國層面構建統一的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全國統一的市場信息平臺,在市場主體的準入、競爭、保護和監管等方面,構建全國統一的規則,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和區域壁壘。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雙碳”目標下西部地區高耗能制造業低碳轉型研究”(22BJY12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