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馮丹萌(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是推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也是強化縣域經濟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空間產業聯動新模式。隨著城鄉不斷融合,鄉村產業發展的本質是要構建一個空間互補、交通互聯、服務共享的一體化空間,構建“內圈層”“中圈層”“外圈層”三圈合一的發展規劃。第一是內圈層,即中心城區或城市中心區,該層是完全城市化的地區,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較高,地價較貴,基本沒有大田式的種植業和其他農業活動,以第三產業為主,商業、金融、服務業高度密集。第二是中圈層,即城市邊緣區,既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還保留著鄉村的某些景觀,呈半城市、半農村狀態,居民點密度較低,建筑密度較小,以二產為主,并積極發展城郊農業。第三是外圈層,即城市影響區,土地利用以農業為主,農業活動在經濟中占絕對優勢,居民點密度低,建筑密度小,是城市的水資源保護區、動力供應基地、假日休閑旅游之地。當然,外圈層中也許會產生城市工業區、新居住區的“飛地”,并且一般在遠郊區都有城市衛星鎮或農村集鎮或中小城市。
探索現代鄉村產業聯合體新模式。共富型現代鄉村產業聯合體是指鄉村產業中農戶、村集體、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農業市場主體在鄉村產業中的各環節承擔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但在產業發展、市場地位、經濟活動目標上是高度統一的利益聯結組合。近年來,各地通過組建“村集體+農民+新型經營主體”等合作經營組織,大大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如福建邵武市下沙鎮建立“共富中心+共富創業園+共富工坊”的模式:以“共富創業園”發展為重點,引入市鎮村三級資源,村集體“抱團”開展項目招引、資金爭取、廠房租賃等;建立共富工坊,在創業園企業中優選突出企業為共富工坊,激發“益企致富”榮譽感,并打造共富中心,邀請共富工坊入駐;共富中心由鎮鄉村振興發展中心管理,鄉村振興公司運營,為轄區企業提供辦公接待、企地協調、招聘推介、農產品展銷等延伸服務。2024年,下沙鎮6個共富工坊帶動70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創業就業,每戶年均增收5萬元以上。
因地制宜探索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惠民產業,需要前瞻性布局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有條件的地方,要適度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康養、運動體育、倉儲等產業。例如,貴州省臺江縣將“村BA”與當地鄉村少數民族習俗相結合,打造縣域文旅產業的品牌,實現了縣域旅游產業繁榮發展,達到了產業富民的效果。據統計,2024年貴州臺江縣“村BA”接待游客363.9萬人次,同比增長32.1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2.21億元,同比增長32.67%。此外,還有一些縣抓住數字農業發展機遇,通過建立無人機飛手團隊,完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發展低空經濟,既為縣域富民產業提供了服務保障,也拓展了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新業態。
可持續增長視角下的生態要素嵌入新模式。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重要任務。近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引領下,各地積極將生態要素融入產業發展中。如福建邵武市龍斗村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流轉林下空間20000余畝,將分散、零碎的林業資源規模化,讓林農和村集體獲得長期持續穩定的收益,把綠水青山培育得更加壯實;同時積極探索林業碳匯生態價值轉換,將7765畝毛竹林納入炭匯開發,率先實施“一元碳匯”項目,助力鄉村振興點“碳”生“金”。這種新型模式正在重塑農業經濟形態,通過生態資源共享、技術賦能和機制創新,農民與企業真正結成了互利共贏的共同體。
培育縣域產業競爭優勢。現階段,縣域作為聯結鄉村和市場的重要載體,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核心抓手。我國縣域數量多、類型復雜,各縣域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文化傳承、生態功能等方面存在差異,也決定了縣域產業的多樣化發展模式。在這一背景下,鄉村只有結合自身特點,打造特色產業,才能有效實現增收致富。如北京平谷區魚子山鎮瞄準首都消費特點,找準“藝術火苗”,通過與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合作,將生態+藝術+文化多種要素互嵌,走出一條屬于平谷特色的“京郊鄉村美學”產業發展道路,為提升農民增收拓寬渠道。
促進實現共同富裕,通過發展產業帶動農民增收是關鍵。通過空間格局擴大提升產業規劃的戰略性,通過生產要素集聚達到產業效應的提升,通過多主體聯合合作達到聯農帶農的切實效果......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我國產業發展體系正在進一步得到完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