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毛中根(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李可欣(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進入新時代以來,消費逐漸成為暢通經濟循環的關鍵環節和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數字技術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型消費業態不斷涌現。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業態,提升供給側對消費需求的適配程度,是當前我國提振居民消費的重要抓手。
新業態培育成效顯著
新型消費業態是新消費產品和服務的經營者為了滿足消費群體日益個性化、品質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運用新技術對相應要素進行組合而形成的新的經營形態。與傳統消費業態相比,新型消費業態具有數字化、綠色化、融合化等特征。目前,我國新型消費業態不斷涌現,培育成效顯著。
第一,新型消費業態不斷帶動數字消費發展。線上消費持續增長,直播電商、短視頻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第二,新型消費業態推動綠色消費市場持續繁榮。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持續推動消費綠色化,新能源汽車銷量和保有量快速增長,綠色消費備受青睞。第三,新型消費業態促進多個消費領域融合發展。“文旅+”消費持續火熱,“數字+”消費快速崛起。“文旅+”消費將文化和旅游兩大領域深度融合,在線旅游、在線文娛和在線餐飲銷售額合計對網絡零售總額增長貢獻巨大。
新業態發展仍存短板
第一,數字消費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當前,數字消費逐漸成為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新動能,但仍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是“城鄉數字鴻溝”問題突出,阻礙了農村數字消費潛力的進一步挖掘。二是產業間數字經濟發展存在差距,服務業中在線消費、網上外賣、網約車等數字消費模式持續快速發展,但農業中智慧農業、農村電商、數字農旅等發展尚不充分,其中蘊藏的數字消費潛能未能有效釋放。三是數字技術適老化發展水平較低,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數字基礎設施相對缺乏,專用智能化終端產品仍顯不足,“銀發族”的健康醫療、文娛旅游消費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第二,消費綠色轉型升級能力有限。消費業態綠色轉型是提升消費供給質量的重要路徑,但仍存在諸多制約消費綠色轉型升級的問題。一是綠色產品供給不足。目前綠色產品大多處于起步階段,生產效率相對較低,疊加開發難度大、成本高等現實問題削弱了企業綠色產品供給動力。二是綠色消費激勵不足。綠色低碳產品往往價格偏高、更新維護成本大,同時,綠色消費補貼覆蓋范圍較小,消費端綠色金融產品開發不足,綠色消費成本居高不下。三是綠色產品標準認證管理有待完善。當前綠色產品相關認證較多,但不同標準認證關聯不清晰,與國際標準對接不暢,標準認證體系尚未得到消費者的普遍認可。
第三,消費業態多元融合層次偏低。消費業態融合程度低、同質化嚴重、特色模糊等問題,給推動消費提質擴容帶來挑戰。一是消費業態融合不充分。當前,我國消費業態融合發展在總體上處于初級階段,業態融合的具體形式有待進一步挖掘。二是融合創新缺乏內核,面臨同質化困局。消費產品和服務雷同、消費場景千篇一律,無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三是消費賣點更新緩慢,融合特色重心模糊。部分消費場景長期固守既有賣點,易造成消費者的“審美疲勞”,同時,不分主次、缺乏重點地簡單疊加組合購物、餐飲、娛樂、文化等多重業態,無法形成品牌特色,難以留住消費者。
第四,監管及支持政策力度不足。新型消費業態發展態勢迅猛,但對其監管政策及支持政策的力度和精準度稍顯不足。一方面,監管手段和理念相對滯后。新型消費領域創新迭代速度快,在監管上常常面臨反應較慢、跟進滯后等問題,造成一些秩序混亂問題。另一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和精準度不足。針對新型消費業態的相關法律法規、財稅優惠和金融服務等支持政策較少。同時,缺少圍繞新型消費業態的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相關主體無法以統一標準客觀量化多元業態發展情況,影響政策有效性。
加快培育新型消費業態
第一,促進數字消費業態發展。促進數字消費在城鄉間、行業間、群體間協同發展,是賦能新型消費業態、激發消費潛能的關鍵所在。一是推動縣域數字經濟發展。推進鄉村網絡基礎設施優化升級,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挖掘農業文化內涵,探索“農業+”模式,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鄉村休閑度假等業態。二是加快生活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推動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沉浸式數字消費新場景落地;推動數字技術應用,大力發展智慧醫療、線上教育、數字文旅等服務新模式。三是挖掘銀發群體數字消費潛力。鼓勵開發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培育壯大智能家居、遠程醫療、云端養老服務等新興產業;推動數字應用適老化改造,提高“銀發族”數字經濟參與度。
第二,加快消費業態綠色轉型升級。消費業態綠色轉型是培育新型消費業態的內在要求,需要綠色消費的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時發力。一是推進重點領域消費綠色轉型。提升企業綠色創新水平,強化綠色技術研發,豐富綠色產品種類,優化綠色服務。推廣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導消費者選擇健康、低碳、環保產品。二是加大以舊換新支持力度。持續擴大以舊換新政策的覆蓋范圍,針對老年人、在校學生、低收入人群等群體,為其提供以舊換新行為重點支持。加大綠色消費品的補貼力度,通過超長期特別國債、直接補貼、綠色消費券發放、綠色積分兌換等持續激活綠色消費,保障政策的延續性。三是完善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完善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的標準、認證、標識體系,推動綠色產品和服務認證與標識制度的透明化和規范化。
第三,推動多元消費業態融合。多元消費業態融合要深度整合多種消費形式,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一是推進商旅文體健融合發展。進一步豐富“教育+”“旅游+”“體育+”等新型消費業態的內容形式,推動體育旅游、房車露營、低空飛行等新業態發展。二是釋放夜間經濟潛能。推動夜間經濟與地方文化及消費資源深度融合,結合地方特色開發夜間消費點位,鼓勵打造夜間經濟示范街區。豐富夜間消費供給,適當延長商場、步行街、游樂園等營業時長,建設“24小時生活圈”。三是鼓勵即時零售業態發展。優化即時零售倉儲配置和物流效率,推動前置倉等“最后一公里”設施建設。鼓勵即時零售企業與直播電商、短視頻平臺合作,滿足消費者“即想、即看、即買、即得”的購物體驗。
第四,加大消費業態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對新型消費業態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利于改善消費市場環境,增強居民消費意愿。一是完善有利于新型消費業態健康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大對新型消費業態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力度,鼓勵銀行等服務主體對相關企業降低手續費用,完善針對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的勞動保障政策。二是健全新型消費業態監管機制。可根據新型消費特點,利用大數據建立數據共享平臺,加大對違法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規范新業態新模式市場秩序。三是加強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數據隱私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確保數據處理活動的合法合規,并持續開展應用程序侵犯消費者權益問題的整治工作。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擴大消費長效機制的運行機理與完善路徑研究”(24ZDA01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