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季翔(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鄉村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系著鄉村的全面振興。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下,優質的生活服務資源不斷向城市集聚,導致農村地區普遍面臨生活性服務供給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失衡的困境。這種服務缺失不僅表現為基礎生活保障上的薄弱,也阻礙著鄉村居民生活品質的整體提升,削弱了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力,影響著鄉村社會的整體活力與發展潛力。完善鄉村生活性服務體系,不僅是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激發鄉村內生動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
生活性服務業作為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務業態,其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深化拓展。從行業構成看,它不僅包括傳統的商貿、餐飲、住宿等基礎服務,也涵蓋健康養老、教育培訓、文體娛樂等品質服務,以及社區照料、托育托管等社會服務,更延伸至鄉村旅游、創意農業等文化服務領域,這些服務共同構成了鄉村社會運行的重要支撐體系。當前,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生活服務需求正呈現明顯的分層化、多元化特征。一方面,基礎性生活服務仍需要提質擴容,解決供給不充分的問題;另一方面,個性化、品質化的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催生著新興服務形態。這種結構性變化對傳統服務模式提出了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
實踐表明,生活性服務業與鄉村特色資源的有機融合能產生顯著效益。如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活化利用文化遺產資源,將老宅改造為精品民宿,解決了留客難題,還衍生出文藝沙龍、非遺體驗工坊等創新業態,帶動手藝人增收;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通過“田園綜合體+生活服務”模式,將閑置倉庫改造為鄉村書局,同時引入共享醫療服務,讓村民可以借助智能設備接受基礎醫療服務,通過遠程問診系統享受城市優質醫療資源,解決看病遠問題。
與此同時,當前我國鄉村生活性服務業發展仍然面臨一些結構性矛盾。從供給端看,服務資源分布不均衡、專業人才匱乏、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依舊存在;從需求端看,隨著返鄉人群增多和消費升級趨勢顯現,鄉村居民對高品質服務的需求快速增長。供需錯配的現實問題直接影響了鄉村發展的步伐,特別是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來實現生活性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鄉村生活性服務業的崛起不是簡單的服務供給增加,而是鄉村社會整體運行方式的轉型升級。未來,鄉村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應當著眼于系統性發力:一方面,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網絡布局,解決“最后一公里”服務覆蓋問題;另一方面,要注重服務質量提升和業態創新,推動服務供給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通過數字化手段的運用,突破地理空間的限制,實現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讓優質服務能夠跨越城鄉邊界。同時,要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賦能作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內涵,將傳統元素與現代服務有機結合,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服務生態體系。這種發展路徑不僅能夠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能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發展動能。另外,在推進過程中,要建立多元主體參與機制,既要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也要激發市場活力,更要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共建共享的發展格局。
鄉村振興,既需要產業興旺的硬實力,也需要生活便利的軟環境。只有當農村地區既能提供就業創業機會,又能保障優質生活服務,才能真正增強鄉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人才返鄉、資本下鄉從社會關注轉化為實際行動。鄉村生活性服務業作為鄉村發展的重要基礎,既需要政策引導和資本投入,也需要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與共同參與。